特首林鄭月娥昨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有完整的科技創新產業鏈優勢,三地協同制度創新,發揮自己最好條件,不僅要「併船出海」,更要「乘風破浪」。粵港澳合力打造創新產業鏈,是當前大灣區發展的核心要務,廣東9市創新鏈發展快捷、增長潛力巨大,相比之下香港行動不夠迅速,亟需急起直追。香港要融入灣區創新產業鏈,特區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規劃與投入,與灣區協同制度創新、大膽先行先試,加速推動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合力吸引國際創科人才和資本落戶。
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推進高質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要素齊全,又具有「一國兩制」、3個司法區、3種貨幣的制度優勢,三地如何根據不同功能和定位,做好自身規劃錯位發展,合力打造具世界水準的科技創新產業鏈,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是當前灣區各城市面臨的緊迫挑戰。
大灣區打造世界級創新產業鏈,灣區廣東9市已快步推進,形成包括廣深科技創新帶及多個戰略科技創新平台在內的灣區創科東西大走廊。緊鄰香港的深圳,被國家賦予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任,過去一年,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第三代半導體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等創新項目快速推進,深圳創新載體累計達到2,69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85萬家,排名全國第二。
相比之下,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行動進展不大,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最快2024年才有第一棟大樓入伙,與深圳合作制定「政策包」、吸引國際創科人才的工作尚未見公布,促進創科要素流動的制度創新,例如稅務安排、資金與數據流動等仍停留在研究階段。
事實上,香港創科的基礎還是相當雄厚。本港擁有5所世界100強大學、幾十位在香港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大學科研具世界級水準,理大的月球照相機更參與國家太空計劃;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創新科技融資具世界競爭力;加上國家支持香港建國家實驗室、落實科研經費過境等,香港完全具備發展創科的優勢和條件。
必須看到,當今世界創科發展,政府規劃與投入是關鍵的引領力量。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即提出2.3萬億美元基建計劃,當中就包括加強半導體等高新產業發展,近期國會兩黨共同支持立法,將聯邦政府科學機構更名為國家科學技術基金會,並授權該機構在5年內投入1,000億美元,用於人工智能、機器人、高性能計算和其他先進技術的研究,並將授權商務部追加投資100億美元,指定至少10個區域技術中心,用於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和製造。深圳市政府近期通過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2021年工作要點,計劃在2022年基本形成科學先行驅動區的框架體系。
特區政府既要看到融入灣區、共同創新的必要迫切,更要做好規劃、加強投入、切實行動,充分發揮本港的研發、金融優勢,加強與灣區的產業分工與共贏合作,切實開創灣區創新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