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倫樂)中央領導人多次關注本港房屋問題,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研究報告,直言香港正陷入「熟地」供應低、房屋落成低、居住質素低的「三低」死結,估計未來10年每年私樓落成量僅約1.35萬伙,至2024年平均面積將跌至少於480方呎,較2012年細三分一,呼籲政府立即提速推進各項造地計劃,精簡土地審批程序,其中推進「明日大嶼」計劃更有「一石二鳥」之效。
私宅年均恐跌至1.1萬伙
團結香港基金指,香港正面對熟地不足局面,列舉可供私宅發展的土地,可建單位由3年前「熟地」供應高峰時的25,500伙,下跌至本年度的13,020伙水平。
落成進度亦大幅落後,報告預測未來10年私宅落成量,頭5年每年仍有1.5萬伙,但之後5年則跌至約1.2萬伙,較「長策」年均目標1.29萬伙為少。值得留意是,上述預測是按目前供地進度順利推算,如新發展區及鐵路項目進度提前一年,又或私人項目增加5%供應,後5年的年均落成量可增至1.33萬伙,否則就只得1.1萬伙落成。
10年公營供應或少3.8萬伙
公營房屋供應方面,政府曾指已物色到可供未來10年興建31.6萬伙的所需土地,但以目前進度,基金會預測只可供應27.74萬伙。若要達標,各項主要造地計劃需要提前兩年完成,每年從土地改劃得來的單位數量亦需較現時增5%。
除此之外,供應短缺下,市民不但「越住越貴」,更會「越住越細」。報告預計,新落成私宅單位平均建築面積將於2024年跌至小於600方呎(以實用率8成計算,實用面積將小於480方呎),比2012年小近三分一。事實上,實用面積430方呎或以下的A類私宅落成量, 其比例從2005年至2009年期間的10%持續增長至2015年至2019年期間的34%,預計2020年至2024年期間更升至43%。
加快新發展區發展流程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表示,香港開發土地速度緩慢,以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和洪水橋新發展區為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規劃,但預計要到2031及2038年才全面落成,需時接近40年,速度難以接受。
基金會建議政府加快推進主要造地計劃,包括新發展區、土地改劃、鐵路上蓋物業及市區重建等,同時精簡現行土地及房屋發展的行政程序,壓縮新發展區的發展流程,落實「基建先行」,尤其是道路方面的11號幹線、屯門繞道和P1公路,以及鐵路方面的北環線、屯門南延線及東涌線延線。
明日大嶼增政府談判籌碼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指,政府應考慮壓縮新發展區時間表,建議每個發展區成立新辦公室。他又指,明日大嶼作為長遠土地供應計劃,可改變持份者對土地供應的預期。政府與現有土地持份者的交涉過程中,往往牽涉清拆及重置問題,拖慢推進步伐,「明日大嶼」可作為交涉過程中重要「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