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共辦大灣區知識產權人才發展大會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昨日,由粵港澳三地共同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人才發展大會暨知識產權人才供需對接系列活動在中新廣州知識城舉行,通過人才對接、論壇研討等活動,打造大灣區知識產權人才交流與流動的專門平台。粵港澳三地知識產權機構、企業,擺攤設點,招聘專利工程師、涉外知識產權專員、知識產權研究員等人才。與會專家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全球創新高地的過程中,急需一大批懂法律、懂技術、熟悉商業運作規律的複合型知識產權人才。粵港澳應進一步加強協同、互補優勢,破解大灣區相關人才供需不平衡問題。
此次系列活動由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香港知識產權署、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共同主辦,廣州開發區管委會承辦,將持續2個月。
當天的人才對接會,吸引格力電器、京信通信、小鵬汽車、極飛科技、廣東中策知識產權研究院、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等一批灣區知名企業、專利服務機構,延攬不同崗位高端知識產權人才。
涉外業務經驗獲優先考慮
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知識產權高級經理及知識產權律師,英文流利,有涉外業務經驗的將優先考慮。現場招聘主管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作為一家新能源汽車科技公司,小鵬汽車正在以歐洲為起點,布局海外業務。「在這過程中,我們急需熟悉歐洲專利審查制度、知識產權專利風控等領域的人才,這也是中國科技企業走向海外的重要一步。」
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在機械外觀、半導體和集成電路、化學生物等領域有着近40年的知識產權服務經驗。公司深圳代表處副主任許濤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長期以來,公司的業務重心是涉外知識產權業務,如今,內地科技創新氛圍日益濃厚,知識產權服務需求大增,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合作中,相關需求尤其明顯,為此,公司正加大布局國內業務。
人才供給難滿足企業需求
主論壇環節,中興通訊副總裁胡毅表示,中興通訊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位居全球前列,也是國內極少數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獲得正向收益的公司之一。2021年至2025年,公司預計相關收益將超過45億元人民幣。
「我們在歐美超過10個國家和地區,遭遇了300多宗知識產權訴訟,其中,在美國就遭遇8宗,無一敗績,積累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和經驗。」
不過,許濤坦言,和公司預期相比,當前知識產權人才供給仍然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他指,單純的法務或者理工科背景知識產權人才,難以滿足當下企業發展、競爭的需求。「比如現階段,我們對熟悉市場化規則的專利資產管理和許可人才,需求特別大。人才的外部供給和公司需求,存在很大的差額。」
據介紹,當前,我國專利人才培養主要是法學背景,未來要強化兼具理工科和商業知識的人才培養。國家知識產權局人事司一級巡視員豐兆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知識產權重要產出區,知識產權合作正在加速。「三地要建立起人才選拔激勵機制,同時,了解企業需求,培養一批急需緊缺的知識產權人才。」
要解決依靠外國「芯」痛點
被稱為中國知識產權界「泰斗」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原校長吳漢東表示,知識產權事關科技競爭和國家安全問題,要解決「中國製造美國『芯』」等痛點,要重視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工作。
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將起到突出重要作用,並提出四個建議,即通過粵港澳三地協作,把大灣區打造成知識產權創造的典範之區、知識產權高效益運用的集聚之區、知識產權高標準保護的首善之區、高素質知識產權人才的目標之區。
香港知識產權署署長黃福來透過視頻連線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這必將助力香港發揮知識產權獨特優勢。
「去年以來,我們推出的30多個知識產權相關培訓課程,得到粵港澳企業、高校的熱烈響應,有200多萬人次在線學習,反映大灣區知識產權相關需求強勁。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發揮香港獨特優勢,參與和推動大灣區三地協同,助推大灣區知識產權工作。」黃福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