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擬戀人大受年輕人歡迎,但其濃厚的商業色彩亦受到不少詬病。有專家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消費者對這類服務需要提高警惕,首先應避免過度沉迷,淪為商家炒作的提款機;同時有部分服務開始步入灰色地帶,甚至靠情色服務打擦邊球,對此更應堅決抵制。
過強掌控感不利實際生活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許多年輕人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很大,同時又無人傾訴,而購買虛擬戀愛服務。這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排解心理壓力,精神得到慰藉和滿足感,有助於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狀態。「但凡事皆有利弊,對一部分人而言,虛擬戀愛或會讓他們過度沉迷於虛擬的幻想不可自拔,或會喪失鬥志。」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婚姻家庭指導師張曉葉也表示,虛擬戀人關係和現實親密關係的一個最大區別在於,現實的親密關係是需要去承擔分離的痛苦,而虛擬戀人服務會更讓人有種安全感,對於戀情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當事人會有更強的掌控感。但享受的同時亦有不少弊端,「如過於沉迷那種虛無的掌控感,這就極其不利實際生活中的為人處世之道,甚至在現實戀愛關係中,都處處想一人掌控、一人說了算,那樣是無法和真實戀人相處的。」
另外從商家角度來看,宋清輝認為有些服務項目的經營者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排除部分虛擬戀愛服務變成色情服務的擦邊球做法。「他們打着虛擬戀愛的幌子,而實際上卻在幹着涉黃的勾當。」宋清輝提醒消費者一定要注意法律風險,目前由於並未出台相關「虛擬戀人」服務行業的法律法規,監督這類現象並非易事,一些不法商家現在正在鑽這個空子。
陪伴類服務需受政府監管
張曉葉亦稱,陪伴服務實際上是一種陪護類項目,對於從事這類工種的人,是需要有國家認可的資質證明方能上崗,是需要被監管的。
對這個行業的長遠發展前景,宋清輝認為,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虛擬戀愛服務行業的標準,另外一方面則需要新聞媒體、政府相關部門等力量的引導,他最後強調,認識到再甜美的虛擬戀愛,終究也是商品,而非真實的情感,需有正確理性的消費觀和良好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