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當23歲的劉煜第一次到延安,眼前的寶塔、城牆、牌坊,還有不遠處依稀可見的窯洞,這座陝北古城的模樣,似乎就和他心中的輪廓一模一樣。「當時我們剛從各縣調到延安工作,甭提有多興奮了。」雖然彼時的生活條件艱苦,但劉煜每天都過得有滋有味。55年過去,如今的延安早已成為西北重要的節點性城市,並建成了新區。但對劉煜而言,當年那種最樸素的感情始終沒變,對延安更美好的未來充滿期待。 ●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張仕珍 延安報道
「只是有一點,就是『不敢』回家。」提起當年回家之路,劉煜至今依然是一臉的苦笑,「光路上就要6天,如今時代變了,別說是回家鄉了,就是去北京,甚至到國外,也是朝發夕至啊。」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也帶給了他新的感觸。
出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劉煜,是那個時代陝北少有的高中生。因為太窮,早早便立下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志向。「1965年我在延長縣參加了教育工作,1966年由延長調入延安革命紀念館工作,當上了第一批解說員。」
劉煜在紀念館建立初期多次深入民間收集展品和歷史素材,還參加了紀念館三代陳列方案的策劃和編寫,不僅成為延安革命文物領域的傳奇人物,同時也見證了新中國成立至今整個延安的變遷。
黨中央在延安 度過十三春秋
「自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設延安郡,延安就一直是西北重鎮,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到了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劉煜對延安的歷史稔熟於心。「黨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延安也成為中國革命聖地。」
新中國成立初期,延安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依然被貧窮落後困擾。「特別是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當時的生活確實很苦。」不過,延安人民卻從未喊過一句苦。「即使全家吃糠咽菜,也要省出糧食交公糧,支援國家建設。」劉煜說。
跑遍革命舊址 難忘高樓落成
初到延安,劉煜幾乎一口氣跑遍了所有革命舊址:在棗園,站在毛主席住過的窯洞,劉煜腦海中一遍又一遍閃現茪禰D席伏案窗前奮筆急揮的情景;走進楊家嶺七大會址,劉煜似乎又聽到了當年中共七大代表齊聲高呼「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聲;在寶塔山和清涼山,劉煜感覺到革命前輩好像近在咫尺;而在南泥灣,看到稻田中剛剛泛青的禾苗,喇叭中悠然傳來的經典之聲: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劉煜心堥釦Y騰起了一團火。「就在那一刻,我知道,這輩子可能都離不開紅色延安了。」
劉煜至今還清晰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延安的城市面貌。「當時延安只有兩萬人,城媔有兩條街道,出了北門就全是田地。」而讓劉煜印象最深刻的兩個地方,「一個是藥材公司大樓,是新中國成立後延安第一座大樓,建成時轟動全城;另一個就是邊區銀行舊址,那堳埵雪s市場,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成了僅有的繁華地方」。
劉煜當時的月工資37元(人民幣,下同),但也只能是吃雜糧。「沒有小麥,所有人都吃黃米撈飯,饅頭、麵條很難見到。記得1973年周總理來延安時,看到鄉親們的生活,難過得落了淚。」
改革開放賦能 發展進快車道
隨荍麰眸}放,地區石油資源的開發和「退耕還林」的實施,延安發展終於進入了快車道,城市也告別了過去黃沙漫天,百姓生活徹底改變。特別是1996年延安設立地級市,城區人口快速增長,城市建設也開始全面外拓。「經濟發展了,高樓多了,人們也普遍有錢了,就連省會西安的人都羨慕我們呢。」
2012年,當延安啟動新區建設時,已經退休多年的劉煜興奮得幾天都沒睡好覺。「看茈忖@天一個樣,我打心眼堸矽部C」劉煜表示,近20年可以說是延安發展的黃金期。而隨茤策w新區的全面啟用,他期待延安人的日子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