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競相爭奪】國有銀行成綠色信貸主力

2021-06-11
● 成都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亮介紹特來電運營及受益綠色信貸的情況。 羅洪嘯  攝● 成都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亮介紹特來電運營及受益綠色信貸的情況。 羅洪嘯 攝

內地銀行「含綠量」究竟如何?記者翻閱在港上市的31家中資銀行2020年度報告發現,只有17家公布了具體的綠色貸款數據。截至2020年末,17家銀行綠色貸款總規模達到6.68萬億元,佔去年全國綠色信貸總規模逾「半壁江山」。其中工商銀行綠色貸款規模最大,達到1.85萬億元,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以1.51萬億和1.34萬億元緊隨其後,貴州銀行的綠色貸款佔比最高,達到10.7%,而綠色信貸增速最快的則是重慶銀行,增速60%。

農行主攻三農概念

從年報看,國有銀行仍然是綠色信貸主力軍,並紛紛宣布將綠色金融上升為銀行的戰略業務。工行表示要綜合運用「貸+債+股+代+租+顧」投融資工具,持續加大綠色產業投融資支持。農行則明確提出致力於打造能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綠色銀行」,其特色主要在「三農」綠色貸款,超過綠色貸款餘額的三分之一。建行強調了綠色金融產品創新,該行創新推出「節能貸」、「環保貸」等專項產品。

綠色信貸增速方面,有4家銀行去年超過40%,分別是重慶銀行、九江銀行、浙商銀行和徽商銀行,這些銀行綠色信貸的快速增長與當地政府重視經濟綠色低碳發展有很大關係。14家在年報中缺少綠色信貸數據的銀行主要集中在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比較意外的是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和光大銀行三家規模較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年報中也未披露相關綠色信貸數據,對於綠色金融情況的描述也比較籠統。

企業內銀締造雙贏

安永金融服務合夥人許旭明認為,在「雙碳」目標下,商業銀行會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這背後需要巨大的融資支持,一方面,在資產端,銀行通過綠色信貸給企業提供支持。另外,在資金端,銀行通過承銷綠色債券幫助企業去募集資金。對於上市銀行而言,深入開展綠色金融是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在「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的大力推進下,順勢而為才能享受政策紅利,抓住市場機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