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文化商人自費數千萬弘揚國粹 張宇:要做對的事不能總是 「在商言商」

2021-06-11
●張宇身後的正是可容納數十人的戲台及觀眾席。●張宇身後的正是可容納數十人的戲台及觀眾席。

45年前,他孤身來港,白手起家,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地產事業版圖。而近10餘年,他以商興文,在港成立京崑劇團及春秋戲曲公司,始終堅定地站在前線,為國粹在港的發展推廣搖旗吶喊。香港特區京崑劇團團長張宇今年75歲,如今老將再次披掛上陣,誓要再為年輕人做點實事。而他最大的願望,是香港能建一座京崑戲曲藝術館,使得國粹在港生根,也為年輕人增添一份對祖國和民族文化的歸屬感。●採: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焯羚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圖片部分受訪者提供

其實張宇已於2016年底決定告別商界,安居一隅,潛心國粹,為京劇藝術的產業化發展貢獻餘力。但近年,他決意重出江湖,因看中新界郊區未來的發展潛力,開始研究如何收購改建新界的農田與舊屋,再以較低的價格賣給難於在九龍及港島區置業的年輕人,「當年輕人買不起樓,結婚都要住劏房,前途渺茫不知所措的時候,又怎會關心文化呢?我想再賺多一點錢,也是想可以對文化多一點支持。」原來,他最心繫的還是香港年輕人,「學生們易受到誤導,情緒難以控制,這點政府也需要檢討,為何過往會忽略通過教育帶給年輕人一種對祖國和民族文化的歸屬感?」

擬元朗建中華民族文化體驗館

「我最喜歡的城市是香港,一世都不會離開這裏。我看好香港,國安法對香港的長治久安有所幫助,否則難以收場。」愛之深,責之切,他直指,「作為主權地區,香港應該與國家步調一致。特區政府在推行文化方面是短板,無論是官員還是商界,了解及關心中國文化的人並不多,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過往香港所出現的不盡人意的種種事件,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中華文化的推行不力。」

中華文化,即為56個民族的文化總匯。張宇透露擬與梁福元合作,將元朗大棠「冬季樂園」原址化身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體驗館」,邀請56個民族輪流展示其特色,「之前的『冬季樂園』是靜態的,而我想要打造一個動態的場館,例如有蒙古包、民族歌舞和烤全羊,邀請香港市民領略民族文化的精彩之處......」他將未來的計劃和展望娓娓道來,相信此處將成為紅葉之外更為引人矚目的新景點。

京粵結合吸引更多觀眾

作為香港特區京崑劇團團長,張宇已在港數次登台演出,亦為各類戲曲演出的忠實觀眾,他不由回憶起自己過往的經歷:「政府有些場館形同虛設,有些劇場甚至是空的,這些都理應重新利用。希望推廣京崑戲曲,但我的香港京昆劇團申請不到『88牌』,也沒有收到政府任何的關心和資助,感到有些失望。」他表示,政府重視粵劇的傳承與推廣無可厚非,但厚此薄彼使得京劇在港振興的步履維艱,其實不論是京劇、崑曲,抑或是粵劇、黃梅戲、越劇等,都不應割裂來看,齊頭並舉才是制勝之道。為了令更多香港觀眾領略京劇之魅力,他的劇團嘗試將京劇與粵劇相結合,或同台演出,或編寫新劇,「我們要融入,而不是互相排斥。」

當年,香港特區京崑劇團曾打破固有的演出模式,先「走出去」,再「請進來」,先後在上海、天津、南京、杭州等城市和當地京劇團聯袂演出過百場。與此同時,張宇在港推廣國粹的步伐亦從未停止,10年間曾於港九新界各戲院為市民免費演出十餘場,並通過「文化倉京研社」組織將臉譜繪畫工作坊及京劇知識講座帶到中小學,亦曾於大學校園開設工作坊介紹京崑服飾及演唱技巧。2017年,「南薛北梅」藝術系列活動在港拉開帷幕,作為主辦單位的香港特區京崑劇團贊助60餘萬元港幣,邀請京滬一批青年名家來港演出,使更多香港觀眾了解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藝術造詣和精神。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