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何冀平 程治平不忘初心講好中國故事

2021-06-18
●著名編劇何冀平。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著名編劇何冀平。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探索與被探索的 「歷史中人」

香港中西薈萃,許多中國知識分子、文化人與這埵酗ㄔi分割的淵源,他們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份承擔和使命感。資深傳媒人電視台主編程治平與著名編劇家何冀平伉儷,既是香港人也是北京人,他們擁有獨特的經歷,堪稱兩地探索與被探索的「歷史中人」。作為從事文化傳播者,敏銳的觸覺和豐富的經歷,更加令他們知道如何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在他們眼堣什穈鶿F黨的自我糾正能力之強是世界之最,「現在中國共產黨提倡的『不忘初心』就是一條真正正確的路線,執政者是為老百姓,大家對國家的感情自然油然而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 焯羚、胡茜

作為愛國知識分子,程治平何冀平夫婦擁有在港京兩地成長生活的經歷。他們表示,回看兩地這些年改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下國家的發展快速,從扶貧脫貧的成果,對新冠疫情的處理手法,以人為本的政策,讓人驚喜!

「中國共產黨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執政就是要看老百姓擁護不擁護你,如今全國人民都擁護你,就是最好的答案。」程治平說道。

從北京到香港 見證國家巨變

夫婦倆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北京回到香港定居。兩人均有同感:「這三十多年來,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前我們回內地都會帶很多東西給親友,無論大件小件,內地親友都非常喜歡。後來,情況恰恰相反,我們每次從內地返港,都要帶很多東西回來,即使平時在港也常上內地網站購物,內地貨真是又便宜又好用。內地人民曾經也為居住窄小苦惱,但是現在,他們一般都有自己寬敞的住房,許多人還有私家車,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對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

他們又舉例,去年以來在抗擊新冠疫情方面,中央政府及內地各省市有承擔、有對策、有措施、有實施,嚴防死守一絲不苟,偌大的中國,十幾億人口,能做到零感染少量感染,人民可以照常生活旅行娛樂,全世界有目共睹。

「一百年,對於一個政黨來說時間不算短,但對一個國家來說又很短。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由百年前成立之初十幾名黨員,發展到如今逾九千萬人的世界第一大政黨。我們的父輩見證了歷史,看到中國共產黨如何奮戰,依靠人民支持取得勝利,建立新中國,讓國家不斷發展強盛。中國共產黨領導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走向繁榮富強,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程治平由衷地說。

港多元文化促寫就歷史故事

而作為一名書寫中國近代史劇作的作家,程治平的太太何冀平無疑也是幸運的。她的生平伴隨蚞史鋪陳展開,尤以內地與香港的關係為主線,歷經了改革開放等時代變遷。何冀平編劇了許多有關歷史的大戲--《明月幾時有》、《決勝時刻》等等,無不與自身或丈夫家世有關。她認為書寫出這些故事,與在香港三十餘年的生活分不開。事實上,香港出生的何冀平幼年便離開了香港北上求學、再到後來在京結婚,在北京生活了很長的日子。上世紀八十年代隨丈夫回到香港定居,初時何冀平並沒能立即融入這片土地的文化,直到為導演徐克寫完劇本《新龍門客棧》才聲名鵲起,再度迎來事業的高峰。

何冀平坦言也是因為寫劇本《明月幾時有》(本來片名為《大營救》)的時候,也才第一次比較詳細了解香港這段光輝歲月,更加認識到共產黨人在中華民族抗戰過程中所作的犧牲和貢獻。1941年12月8日,日軍侵佔香港,大批知名愛國文化精英滯留香港,危在旦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前身)臨危受命,把這批文化人秘密轉移北上,護送他們到大後方。香港大營救前後持續了一百多天,八百多名滯港的文化名人、愛國民主人士及其家屬安全撤離,無一傷亡。

這場「勝利大營救」成功營救出的有茅盾、鄒韜奮、何香凝、陳歌辛、瞿白迫、夏衍、丁聰、洪遒、廖夢醒、歐陽予倩等文化人。何冀平說,共產黨動員了所有能動員的力量,大家一致對外,才出色地完成搶救文化人的任務,「我睇東江縱隊儭禤お氻]很感動。」回望這段歷史,她感覺都是在探索與被探索的「歷史中人」,十分有趣。

「香港這個地方的文化是太好了!」何冀平由衷讚嘆道:「這堿J有西方的殘留文明,也有飽滿的中式傳統,這種華洋交雜的文化是別的地方再也沒有的。所以真的要好好珍惜和堅守這優勢。」何冀平舉例,她為香港話劇團寫的《德齡與慈禧》,內地群眾非常喜歡,此劇目前在內地上座率總是百分百。「我想是因為這部話劇有它的獨特之處,它既不是一個全然的外來物,不是搬西方名劇翻譯過來,也不純粹講中國文化,這是什麼風格?--這就是香港的風格。」正是這種多元文化的衝擊和融合,令這部《德齡與慈禧》源遠流長,享譽多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