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0年9月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教育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0-09-09] 「中英並行」造成分化混亂

放大圖片

 現役及退役教師齊齊慶祝教師節。

本報記者國標

 政府接納教學語言工作小組建議:由教育署加緊研究學校「中英並行」教學語言方法的可行性。若該建議日後得以落實,全港中學今後可能分成三大教學語言陣營——英文中學、中文中學及「中英並行」教學的中學。這種分化及混亂的模式將對學校制度、家長選擇及學生學習等構成嚴重不良影響。

有指「中英分流」辦得到

 政府母語教學語言政策愈益變得複雜,尤其是上周接納了教學語言工作小組的建議後,刻下正由教育署加緊研究今後中學是否可以「中英並行」的方法教學。工作小組的其中一個建議是:現行中文中學最早可於中二讓學生改以英語學習,有關學校須於學生升讀中二前便進行甄別。但為了堅持政府推行母語教學的政策,工作小組建議無論學校今後如何「中英並行」,所有現行的中中日後仍必須於中一維持母語教學。工作小組提出這樣建議背後的動機是希望中一新生能集中適應新校的環境,因此教學方面維持「全民母語」是明智並對學生的適應性有利的。政府這樣「矢志不渝」運用各種方法維護母語教學的「尊嚴」,但為何又不惜工本研究「中英並行」教學語言政策的可行性?

 根據教學語言工作小組主席謝伯開解釋,小組提出建議時的背景是這樣的:以往教學語言政策也有中英分流情況,但很多實施過有關措施的學校也表示學生在這種分流情況學習很苦,尤其是被編入「中文班」的更形成諸等的標籤效應。但當工作小組有關討論臨近尾聲時,在工作小組接觸過一些年資較淺的新校長後,工作小組得出結論是中英分流的策略是可辦得到的。

接近英語教學「分水嶺」者在爭取

 該等年輕校長的理據是:在九八年政府全面推行母語教學政策前,部分學校在聘請英文教師時已準備該等教師的教學能力,足可應付一所全英教學學校的教學語言需要,即使九八年後該等學校已轉為中文中學,它們的英語師資完全符合一所英文中學的教學語言需要。只不過該等學校於九八年接受教署的教學語言評核時,它們當時最近三年的學生學科成績比率未能超過有關指標百分之八十五的「分水嶺」,由是未能成為英文中學。但部分有關學校達到的指標可能已臻百分之八十三、四等已極貼近「分水嶺」的合格指標,因此它們原應亦擁有較強的英語教學能力。

 基於這些歷史背景因素,亦自有部分「歷史殘餘」學校在現今主力推行母語教學的時代裡,矢志不渝地爭取於學校重新滲入部分的英語教學元素。亦因為這樣,教學語言工作小組在議決該建議時,亦考慮並預計到日後可能「中英並行」的學校數目不會多,且屬試驗性質,才決定向政府提交是次的建議。

個別人建議 影響卻廣泛

 據了解,「中英並行」的建議其實只根據一名校長的提出、另一名校長的和應,及工作小組此後發現有其他校長有同一意願,才作出最後議決。可見建議是建基於一個不多校長支持的基礎之上,建議的措施由是帶有冒險性。工作小組亦不予否定,因為畢竟「中英並行」的可行性將經教署一個研究過程及階段,後將再有試驗計劃而現於世。

 無奈的是,政府接納了這項建議,而今後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全港中學因教學語言政策的類別的不同而分成三大陣營:英文中學、中文中學及「中英並行」中學,情況將異常的紛繁,對學校制度、家長替子女選擇的學校、學生學習環境等,將構成不可估量的混亂影響。(母語教學語文政策維持不變探討之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