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0年10月1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0-10-17] 「舉世公認」從何說起?

杜 揚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由法國籍華人高行健獲得,這個結果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恐怕釵h人包括華文文學界的人士,一時之間還不容易找到詳細介紹高行健及其作品的現成資料。

 據說,瑞典皇家學院在有關頌詞中褒揚高是「一名舉世公認的、具有深刻洞察力和語言天才的作家,為中文小說與戲劇打開了新道路」,云云。

 這段頌詞,實在有點令人莫名其妙。「舉世公認」不知從何談起?也部A在某些評委眼裡,這個世界只有很少人,甚至就只有評委裡的幾個人。

 不管人們站在什麼角度去評價高行健的作品,但如果尊重事實的話,就應該看到,高行健的作品並不為華文世界的多數讀者所認識,所歡迎。有報道謂,高的小說在有二千多萬人口的台灣出版後十年才賣了二百本。在佔有九成以上中文讀者的中國大陸,八十年代中以前有多家出版社出版過高的作品,雖然沒有一個銷售量的確切數字,但可以肯定的是高的作品並不暢銷,他的知名度和作品影響力比同時代的海內外釵h華文作家都相差很遠。在香港,高行健的作品同樣沒有多少讀者。

 作品的生命在於讀者,缺少讀者的作品,無論如何都談不上影響力,更談不上「舉世公認」之類。

 筆者以為,可以套上「舉世公認」的,是諾貝爾文學獎帶有政治色彩這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海內外都有人指出,高行健的獲獎,政治意味多於其真正的文學價值。因為若從文學價值來評選,「具有深刻洞察力和語言天才的作家」,或對中文小說和戲劇作出過開創性貢獻的作家,在當代華文作家裡無論如何排不到高行健,他的獲選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便足以說明問題了。

 事實上,如果高行健沒有跑到法國去當法國人而仍舊留在中國當中國人,並且繼續擁護共產黨,諾貝爾的評委們肯定不會選上他,他縱然有更深刻的洞察力和語言天才,也是枉然。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對華文文學尤其是中國土地上誕生的文學作品不熟悉,不了解,不關注,這也應該說是舉世公認的事實。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土地上產生了釵h傑出的文學家,其中像魯迅、茅盾、巴金、錢鍾書等一代文豪的作品,都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廣泛的影響力。其他同樣具有高水平和廣泛影響的作家,還可以數出一大批。可是,此前的百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的殿堂就沒有容納過一位華文學家。這說明了什麼問題,人們不妨進一步深思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