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0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0-10-23] 「以民為本」治港哲學的儒家特色

李南來

 董特首第四份施政報告,凸現了他的治港哲學。而這種治港哲學的儒家底蘊,則相當濃郁。報告標題《以民為本 同心同德》就畫龍點睛地道出了這一點,民本思想正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心同德,眾志成城,也是儒家思想極力強調的。千方百計扶助弱勢群體,縮短老人上樓時間;創造一萬五千個職位,降低失業率;提出「全人教育」的概念,加大教育投資等施政措施深得儒家學說的精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教無類」,這些本來就是儒家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儒家思想在中國扎根幾千年,影響極為深遠,甚至超出國界,遠播日、韓、東南亞,充分說明其至大至剛、沛然磅礡的生命力。通過世世代代的教化,儒家理念已經積澱在國人的心靈深處,形成牢固的「集體無意識」。儒家學說在中國的命運也曾一度坎坷。本人以為,儒家歷來提倡剛健、質樸、清新、有為,主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並且提倡窮變通久,與時俱進。近現代激進人物對儒家的詬病,主要是出於一種簡瘞禤a貧困、落後、挨打局面的急迫心理,情有可原。但把污水與嬰兒一同潑掉,也有妄自菲薄、民族虛無主義之嫌。

 香港雖長期受到港英殖民文化的習染,但香港畢竟是以中國人為主體的社會,對於儒家文化,港人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感。香港回歸後,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亟須建立自己的管治文化。把儒家理念與法治精神相結合,融貫中西,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也符合香港的實際情況。事實上,董特首上任伊始,就注意這個問題。重讀他在特區成立慶典大會上的講話,就能體會上這一點。董特首在講話中強調,要提倡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包括孝順父母,重視家庭,謙遜厚道,自強不息」。董特首所說的傳統價值觀,其實就是儒家價值觀。在政策層面上,該篇講話提出,要在十年內使全港百分之七十的家庭可以擁有自置居所;要成立「安老事務委員會」,要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在其後的歷次施政報告中,董特首的治港哲學又有所發展,他更多地強調變革,強調要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又顯現了儒家思想「日日新,又日新」的一面。

 儒家似乎一向給人以柔弱的印象,其實不然。孟子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雖千萬人,吾往矣」。近代大儒林則徐更有自題聯語:「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董特首身上,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這種大義凜然之氣。他認準了的,是不會因為某些人的攻擊、阻撓就退讓的。在十月十二日舉行的立法會施政報告答問會上,劉慧卿攻擊施政報告在政制發展上「交白卷」,董特首據理反駁,強調香港有十年時間探索,希望探索出來的辦法能夠為各方面所接受。本來,政制發展問題,基本法規定要遵守循序漸進、均衡參與等原則,這是符合香港民情、民意的,也是保證香港社會各階層和諧相處、共創繁榮的需要。董特首維護這些原則,正是維護「人和」之舉,也充分體現了他堅剛而不可奪其志的儒家風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