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0-30] 香港政治與內外因素
王紹爾
今年以來,香港政治形勢的變化發展與內外因素的關係,十分引人注目。雖然隨著立法會選舉結束,政治形勢似乎趨向某種緩和與平靜,但是,隨著二○○二年特首選舉的臨近,隨著香港經濟轉型能否成央A貧富懸殊、失業等問題能否紓緩,以及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香港政治形勢會否再重現今年夏季的動盪激烈狀況,亦值得關注。
今年夏季出現的以倒董潮為標誌的政治逆流,是內外兩種因素匯合,而又以九月立法會選舉為總的推動力。立法會選舉結束之後,影響香港政治的內外兩種因素有所變化,但仍然在暗中呼應配合,力圖再掀政治波瀾。
內部因素的影響
影響今年香港政治形勢的內部因素,主要是在金融風暴衝擊之下,再加上港英時期長期形成的泡沫經濟破裂,使香港經濟和市民的生計陷入困境之中,失業率高企,市民收入下降,特別是佔人口百分之二十的貧窮家庭,月入不到四千元,在這些情況下,出現社會信心脆弱和部分市民的失望情緒,是正常的。但是,以民主黨為首的政治勢力,卻覷準時機,利用金融風暴給香港造成的困難以及特區政府施政的不足之處,竭力煽動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不滿,掀起了一股倒董亂港逆流。這股逆流本來聲勢並不大,但由於民主黨煽動、誤導和利用了部分逾居者和大學生,再加上「鍾庭耀事件」的推波助瀾,一時間曾搞得滿城風雨。現在檢視倒董逆流的掀起和發展過程,可以清楚看出,在大部分的遊行示威行動中,民主黨均起了煽動、策劃和組織的作用,在幾次較大規模的倒董遊行示威中,主要參加者,都是被煽動和誤導的逾居者和學生,而民主黨成員則帶領指揮隊伍或混跡於其中,所以一度造成了倒董潮「聲勢浩大」的假象。
外部因素的影響
在倒董潮的發展過程中,「鍾庭耀事件」起了推波助瀾的惡劣作用。該事件的出籠亦並非偶然,是有人覷準倒董風潮興起,按捺不住,趁火打劫以圖大撈一把,有人以突然襲擊方式,對特首提出「干預學術自由」的嚴重不實指控。這枚誣陷性的炸彈一投出,民主黨等亂港勢力如獲至寶,發動所掌握和影響的傳媒,大搞輿論審判,在這種「大批判、大審判、大抹黑、大株連」之下,「港式文革」在香港一度興起,使得社會分化,人人自危。
對今年香港政治形勢影響最大的外部因素,是三月十八日舉行的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這次選舉,國民黨下台,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上台,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改換,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改變不了祖國統一大業不可阻擋的進程。但是,本港的反中亂港政治勢力,在台灣選舉之後,猶如注射了毒品一樣興奮起來,他們公然提出種種煽動性的口號,例如:「台灣能,香港為何不能?」「香港要像台灣一樣,把自己不喜歡的領導人趕下台。」「台灣選舉證明主權在民,香港必須提前實行全民普選。」……等等。
反中亂港勢力在台灣選舉刺激下,更加起勁地推動倒董逆流,並且暴露出他們亂港的目的,就是要把香港變成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治實體,就是要把香港變成台獨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的前沿陣地。有些政治勢力在「王鳳超事件」中的拙劣表演,充分暴露出他們已經充當了台獨勢力的應聲蟲。
選舉之後的政治形勢
民主黨等政治勢力掀起亂港倒董逆流,並且充當台獨勢力應聲蟲,其直接目的之一,是要爭奪第二屆立法會的議席,因此,在選舉前夕,他們又對民建聯發起了一場突然襲擊,企圖藉「程介南事件」,全盤否定民建聯的政治路線和服務市民的政績。所幸物極必反,公道自在人心,而且民主黨亦被傳媒揭露出一連串重大醜聞,暴露出該黨假公濟私、寡廉鮮恥、誠信蕩然,所以民主黨以及前線等在選舉中,未能如他們原先預料的那樣大獲全勝,相反是得票率大幅下跌,明顯在選舉中失利。
選舉結束之後,有輿論和民主黨內部一些人提出,民主黨需要重新從地區工作做起。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第二屆立法會會期剛開始,民主黨主席李柱銘就在立法會內會上提出要成立調查「鍾庭耀事件」專責委員會的動議,動議被否定後,據報道吳靄儀將提出促請董建華辭退路祥安的動議。這表明,民主黨等政治勢力在選舉之後,並非有轉向務實的跡象,而是在繼續炒冷飯,繼續挑起政治爭拗,以圖再掀起倒董風潮,並繼續保持曝光率。同時,反中亂港勢力亦繼續配合與呼應外部反華勢力,例如梵蒂岡「封聖」事件以及諾貝爾文學獎被利用為政治目的,本港都有人密切呼應,藉機挑戰「一國兩制」和大肆攻擊中國政府,大肆抹黑和醜化中國。
因此,隨著二○○二年特首選舉的臨近和香港經濟的發展狀況,隨著國家即將加入世貿,商機和危機並存的情況下,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香港的政治形勢仍然會受到影響。在此情況下,愛國愛港政治力量和廣大市民,應該團結起來,停止內耗和猜忌,一方面應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如何增強競爭力,另一方面應學習包容,自我增值,並進一步支持特首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警惕亂港勢力和反華勢力內外呼應配合,破壞「一國兩制」和香港的繁榮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