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0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0-11-17] 重視本港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李蔚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團對香港經濟的評價很正面,該代表團日前發表的總結聲明,確認香港經濟展現了強勁復甦,預測香港經濟今年將有百分之九點五的增長,比港府預測的百分之八點五更樂觀。此外,總結聲明認同香港是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系之一,認同聯繫匯率政策和香港在金融財政上推行的改革,並贊同中國入世將為香港帶來好處。

 但是,總結聲明亦提及香港存在的部分結構性問題,主要是本港稅制的收益未能跟隨經濟發展,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及對提高勞工技術的需求,長遠而言將會引致醫療及教育開支的上升。對以上結構性問題,國基會建議港府慎重考慮開徵銷售稅及提高醫療收費。

 國基會為本港經濟開出的藥方雖可商榷,但其所指出的本港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卻不容忽視。

 本港經濟最主要的結構性問題有三個:一是產業結構問題,二是勞動力結構問題,三是與內地經濟(特別是內地入世之後)關係的結構問題。

產業結構基礎狹窄

 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暴露了本港產業結構基礎狹窄的問題。風暴之前,本港經濟以地產業為最重要支柱,庫房收入的四成來自地產範疇,例如賣地、地產商利得稅、印花稅等,股市亦以地產股為主力。但是,風暴之後,由於地產市道低落,賣地、印花稅及其與物業有關收益的增長,落後於整體經濟增長及公共開支的擴大,長遠而言,會逐漸形成財政壓力,侵蝕已有儲備,使基本法規定的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原則受到挑戰。

 對此,國基會開出的藥方是建議開徵銷售稅,這顯然有本末倒置、脫離港情之嫌。印花稅及物業有關收益的增長落後於經濟及公共開支增長,在在說明本港以地產業為主的經濟基礎過於狹窄,而倚靠資產價格膨脹的經濟增長方式亦最終會形成泡沫。治本之方,應是促進以創新科技推動的產業多元化,並針對本港低技術、低文化勞動人口眾多的狀況,促進環保、漁農、社區服務業的發展,只有經濟實現多元化、經濟基礎得以擴闊,稅收結構才能適應整體經濟及公共開支的增長。相反,開徵銷售稅,不僅對本港中下層市民百上加斤,而且會壓抑和阻遏本港經濟多元化的調整步伐,因銷售稅涉及各行各業成本,香港整體成本本來就昂貴,銷售稅一開徵,整體成本將飆升,將極大地影響本港經濟復甦和多元化調整的進程。

知識經濟人才匱乏

 本港勞動力結構問題亦十分嚴重。根據本月十四日政府發表的一份人力資源推算報告,至二○○五年,本港人力供應有三百三十八萬人,需求則只有三百三十三萬,即欠缺五萬個職位。而特別嚴重的是,到了二○○五年,具有專上學歷的勞工,將短缺十三萬多名,這意味著低學歷的勞工過剩十三萬人。

 勞動力結構的問題,在於本港人口政策、教育政策跟不上知識經濟大潮的發展。國基會開出的藥方是提高醫療收費,這更不切實際。本港低文化低技術勞工過剩,即意味著他們面臨永久性失業的威脅,特別是四十歲以上的工人,加入失業大軍之後,其家庭將淪入赤貧狀態,提高醫療收費對他們更不合理。

 對本港勞動力結構存在問題的治本之方,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和加快教育改革,培養適應知識經濟的多元化人才;二是加強和改革再培訓計劃,特別要把再培訓的重點放在低文化低技術的青年勞工身上,幫助他們提高和掌握適應新經濟的文化和新技術,以延續他們今後幾十年的就業生涯,避免將他們推入永久失業的大軍;三是應檢討本港的人口政策,現時每年由內地移民到香港的五萬多名新移民,大多是婦孺及低文化人口,這將無休止地擴大本港的被贍養人口和過剩的低文化人力資源,此一問題應引起重視。

兩地合作的心態障礙

 香港與內地經濟關係的結構問題,特別是內地加入世貿之後兩地經濟如何互補互利,國基會認為這是香港面對的最大挑戰。國基會認為香港必須確保本身的優勢得以繼續充分發揮,包括靈活的市場、具競爭力的成本結構,以及健全的法律及監管機制。國基會相信香港有能力迎接這些挑戰。

 但是,香港在內地入世後如何與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加強經濟方面的聯繫,製造更多、更好的雙贏局面,卻存在釵h觀念上、心態上的障礙。其中一個突出的錯誤觀念是,若兩地加強經濟聯繫與合作,會導致內地得益而香港蝕本。還有一種普遍的心態是,對兩地經濟合作只計錙銖,不看大局。這些觀念和心態上的障礙,使港深兩地跨境交通「樽頸」效應日趨嚴重,兩地的產業合作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合作束之高閣,兩地人才、貨物、資金按自由市場的自由流動大受阻遏,導致香港過去一、兩年在一定程度上又重蹈泡沫經濟覆轍,不過此次的泡沫改為缺乏任何實質產業基礎的「科技股泡沫」而已。可見,香港要迎接內地即將入世帶來的挑戰,首先要面對自己陳舊觀念和心態帶來的挑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