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7-31] 他鄉情趣:衰落的千古一村
吳康民
由南昌到撫州,大約花一小時四十分左右可達,從撫州再去樂安縣所屬的流坑村,大約要花三個半鐘頭。流坑沒有歇息的地方,居停只有回到撫州。訪問一次流坑,來回要花八個小時。早出晚歸,逗留在流坑連吃午飯,也只能有三四個鐘頭。
為什麼要去這個地圖上都沒有顯示的流坑村?原因是有考古學家前往考察,發現這個村房屋大多是明清建築。而這個董姓為主的村落,在宋、明、清三朝,竟然出過兩位狀元,三十四名進士,二百多名舉人。當官的,上至宰相、尚書,下至知縣、主簿、教諭者,也近三百人。還有理學家、經學家、文學家、書法家、醫學家、武術家數十。這樣一個文風昌盛、英才輩出的小村落,究竟何以致之,其近況又如何?考古學家將研究所得,寫出了一本《千古一村》,因而引起人們的注意。
中央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在「千古一村」中再加上個「第」字,變成「千古第一村」。政治局委員李鐵映加以批示,著江西省好好保護。於是在村前遠處,樹立了「千古第一村」牌坊。雖然現在知道的人不多,但也算打響了頭砲。我們這一群,更可說是訪問流坑的香港先鋒隊吧。但現在的這個有五百多戶人家近四千人的村落,卻存在著眾多文盲。問問街頭的八九歲的小孩子,不少還沒有入學。難怪撫州的外僑辦主任,央請我們呼籲為流坑興辦一家「希望小學」。一個歷史上書香滿屋、書院林立的山村,竟衰落為一個毫不顯眼的貧困的小村落。過去聽說全村竟然沒有訂上一份報刊。也許有見及此吧,今天我們看到耀目的標語:「報刊是農民朋友致富橋樑」。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村落呢,經歷過文化輝煌的流坑為什麼衰落了?下篇再為大家報道。(江西訪古之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