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7月3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07-31] 叉腰哭天子之太貨六銖

放大圖片

朱其石

 香港流行「打小人」習俗,灣仔鵝頸橋高架路底,一眾神婆面映搖曳燭光,四圍香煙繚繞,手執木屐或破鞋隨口中喃喃之詞,有節奏地拍打受托要詛咒之小人。有昔日帝皇因借鑄新幣以搜刮民脂,雖是九五之尊,同樣被百姓似打小人般詛咒,竟然還十分靈驗。

 話說南北朝時之陳宣帝,於太建十一年(公元五七九年)發行新貨幣「太貨六銖」(如圖)。該錢屬五銖系列,重量、形制均與五銖錢相近。有趣的是其篆書四字錢文右側之「六」字,宛若一站立人形,身首俱備,手足齊全。此「人」兩腳八字掰開,雙臂環置腰間,儼然一人叉腰當街企立。其時厭惡此錢者,便戲謔地稱之為「叉腰哭天子」——為聖上哭喪。或可想像逾千年前南北朝人,舉凡哭喪皆作站立叉腰狀。未幾,可憐陳宣帝果真在一片「哭」聲中駕鶴西去。

 驗乎?其實純屬巧合,相信詛咒可送人上西天更是無稽。百姓怨憤而生咒罵,是不滿陳宣帝之「太貨六銖」竟一枚兌十枚正在通行之五銖錢,無端令百姓一下子損失九成資財。如此巧取豪奪,無度搜刮,人們無怨氣才怪。

 哭罷天子之「太貨六銖」只行用了三年而被廢,其名聲似乎不是那麼好,但該錢之正背、穿孔、內外邊廓均鑄工精整挺拔,工藝勻稱細美。錢文書法源自玉筋篆,豐滿圓勁。舒展有力,又不失嫵媚秀美,為六朝錢幣中之一大精品,另加通行時日不長,鑄量有限,素為歷代眾家所鍾愛。

 「太貨六銖」與同期的五銖錢相比,前者時值五、六十元一枚,而後者只賣兩三毫,差之甚遠。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