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9月2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09-28] 「九一一事件」嚴重衝擊本港進出口業

■許長青 立法會進出口界代表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

 「九一一事件」之所以令舉世震驚,不僅在於恐怖分子動機極端邪惡、手段異常殘酷,以及導致世界各地無辜平民傷亡慘重,更在於他們選擇在全球經濟正掙扎避免衰退的關鍵時刻,策動規模空前龐大的攻擊,令美國(亦即全球)的金融和經濟心臟在毫無防範之下被插一刀。這次恐怖襲擊會否令美國這副世界經濟火車頭陷入長期衰退尚屬未知之數,但全球各地的投資和消費信心雪上加霜,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系,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事實上,美國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一直都僅次於中國內地。以去年計,美國是港產品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佔港產品出口總額三成)、本港轉口的第二大目的地(佔轉口總額兩成二)和進口的第四大供應地(佔進口總額近百分之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七月份,無論從美國進口到香港的貨值、從香港轉口到美國的貨值、港產品出口到美國的貨值,以及兩地按月計的貿易總額,都創了今年新高,亦扭轉了去年十一月至今年六月兩地貿易持續疲弱的趨勢。與此同時,本港進口、港產品出口、轉口和整體出口自今年四月份起全面報跌的慘淡局面,到七月份亦有回穩跡象,其中轉口更止跌回升。可惜,一踏入八月,隨著美國經濟近乎零增長,香港整體進出口都又再全線下跌,而且跌勢頗為急劇。現在加上「九一一事件」,美商減少及取消訂單的浪潮只會有增無減;港美貿易再逢逆轉,肯定會令香港整體進出口弱上加弱。最近在港舉行的珠寶鐘錶展覽會,買家反應冷淡,正是一個明顯的警號。

 如果以往美國打一下噴嚏,香港便感冒,而今次美國經濟患上心臟病,香港所受打擊之大,實在令人非常憂慮!可以說,恐怖分子直刺美國經濟的心臟,亦即等於直刺香港經濟的心臟。

 儘管中國今年可順利入世、北京成功申辦奧運,加上息口持續向下和美元自高位回落,均有助刺激本港進出口活動,但這些利好消息在「九一一事件」之前已被市場消化,現時困擾港商的都是悲觀情緒和不明朗因素,包括:

 一、儘管港商普遍已有心理準備,美國會向恐怖分子宣戰,但開戰時期畢竟與十一月的美國感恩節和十二月聖誕節接近,除非美國可在數週內成功剿滅恐怖分子,否則美國持續下跌的消費信心根本難以在一、兩個月內好轉。問題是,正如美國政府聲稱,恐怖分子網絡龐大而錯綜複雜,美國能得心應手、在短時間內一戰功成的機會又有多大呢?

 二、美國政府誓言要把恐怖分子趕盡殺絕,全球恐怖分子會不會在「趕狗入窮巷」之下反噬一口,動用生化或核子武器與美國玉石俱焚,進而令戰事一發不可收拾、令全球貿易陷於紊亂或停頓呢?

 三、戰事如曠日持久或擴散到多個國家,則油價必定上揚,利率亦會掉頭上升,全球海空貨運業的風險更有增無減,港商經濟成本難免要百上加斤;

 四、儘管受恐怖分子襲擊的是美國本土,但美國與恐怖分子的主要戰場卻在歐洲的後園中亞地區,如此港商希望把風險分散到歐洲市場的算盤恐怕亦打不響!

 「九一一事件」對本港進出口業的衝擊,很可能較四年前亞洲金融風暴和七十年代初石油危機更為嚴重。特區政府能做的亦很有限。不過,隨著國際政經局勢風起雲湧,美國、歐洲及日本經濟前景不明朗;相對而言,內地內需市場龐大,較少受到國際因素衝擊。故此,特區政府必須較以往任何時候更積極強化與內地(特別是與香港唇齒相依的廣東省)的經濟協作。這樣既可穩住港商對貿易前景的信心,亦有助增加業界商機。

 短期而言,本人認為有不少措施值得當局推行,包括:

 一、兌現承諾,在廣東省設立官方經貿辦事處,以協助港商疏解投資疑難;

 二、與廣東省政府達成共識,盡快在所有港深口岸實施廿四小時貨運通關及辦理貨運過關手續,以降低香港與內地的貿易成本;及

 三、在「一國」的前提下,與中央及省政府盡快落實可否把內地某些市場率先開放予港商,讓港商以國民待遇身份較外資更快在內地設立據點。

 中期方面,特區政府應盡快與廣東省政府就分流內地航線、開闢小型飛機支線服務、客貨運接駁安排,以至管理合約和股權收購等議題,建立合作而非內部互相競爭的模式。這些工作均有助香港機場專注拓展國際及內地主要航線,並利用內地的海陸空基建,更有效率地把客貨運分流至內地其他地方,達至優勢互補的效果,並強化香港機場在珠三角的樞紐角色。

 長遠而言,特區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與內地跨境基建的經濟效益,盡快落實有關計劃,使之可快速接駁到機場及貨櫃碼頭,並加強利用內河運輸接駁香港海空貨運設施,爭取華南、華西的出入口貨運。

 總而言之,「九一一事件」最大的啟示在於,香港進出口業已不能一味等待美國經濟復甦;加快打入內地市場,已成為業界今後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