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0月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0-08] 投資基礎建設 加快粵港融合

——二○○一至○二施政報告展望

 香港的基本因素實在不差,現時最大的問題是市民對前景缺乏信心、憂慮失業、不願消費。希望今年施政報告能夠提出「長短兼施」的改善經濟措施,穩定經濟,凝聚共識。

■田北俊 自由黨主席

 美國發生「九一一慘劇」之後,國際局勢波譎雲詭,戰事如箭在弦。事件不但令美國國民減少消費、全球經濟步伐放緩,亦對本港的進出口、航運和旅遊業造成嚴重衝擊。而在全球一體化之下,各國經濟加速轉型整合,工序大規模向低成本地區遷移。各國政府都急需就突發性事故、週期性衰退和結構性轉型制訂政策,籌劃出路。本港早已承受經濟轉型的「陣痛」,各項軟硬件基礎建設仍未完全配合,加上不利消息接踵而來,市民經濟信心自然跌至谷底。

 我認為,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在短期內振興市民的經濟信心,長期而言則應加快投資基建以帶動經濟轉型,增強本港競爭力。

 短期措施方面,自由黨建議明年暫停強積金供款一年,將省下的供款應付不時之需。此外,可停收商戶及住宅差餉一年,調低應課差餉租值。政府亦應該成立轉按保證基金,並將七成按揭上限恢復至九成,協助負資產業主轉按,節省供樓利息開支。

 同時,香港必須增強本身的長遠競爭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早著先鞭,開展一系列規劃中的基建工程,包括興建伶仃洋大橋,以創造就業機會,並加強和珠三角西部地區的合作。過往,本地不少討論過份集中在港人北上消費的趨勢,其實,更宏觀的發展方向是粵港融合,尤其是香港和環珠江口城市,如深圳、廣州、東莞、番禺、中山和珠海等充分利用各自優勢,協同互補,共同發展物流、航運、資訊和旅遊等業務,這個才是值得探討的大方向。最近,香港和廣東設立專家小組,協調粵港的鐵路、港口及機場等規劃,就是一個好開始。

 現時商界經常為申請各項政府牌照而疲於奔命,政府應該建立營商影響評估的機制,在制訂各項政策時,全面考慮到對營商環境的影響,以免成為失業率上升的幫兇。此外,為配合知識型經濟的需要,政府必須加快人力資源培訓:一方面應該撥款資助僱員進行在職培訓,提升技能;另一方面應培育本港年青人精通兩文三語,熟悉中國事務,開拓世界視野。

 正如政府多次強調,香港的基本因素實在不差,現時最大的問題是市民對前景缺乏信心、憂慮失業、不願消費。希望今年施政報告能夠提出「長短兼施」的改善經濟措施,穩定經濟,凝聚共識。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