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1月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1-06] 應速治「急驚風遇慢郎中」症狀

■李 文

 特首董建華已經提出了發展旅遊業紓解香港失業情況的策略,但公務員系統仍然以「急驚風遇上慢郎中」的方法處理旅遊業。即使將來採用高官問責制,這種低效率現象仍很難改變,這並非換了一個部長就可以奏效。將來,部長指揮不了秘書長,秘書長負責搜集資料再制定政策,秘書長也不可以提高現時施政鬆散、拖沓的狀態。最後,施政不落實,全部部長下台,公務員好官我自為之,捧著鐵飯碗吃太平糧。高官問責制,最後演變為高官代罪制。

 董建華兩年前已經在施政報告中講到大力發展旅遊業了,但兩年來,官場作風一切依舊,沒有部門大力推動旅遊業,維多利亞海峽兩岸的海濱長廊,依然是紙上的東西;香港明星大道依然未有影蹤;謀人寺黑店依然可以任意宰殺遊客;大部分地區沒有旅遊導遊牌,沒有旅遊巴士停車處,沒有露天茶座,沒有方便遊客的廁所,也沒有遊客諮詢中心,沒有遊客聯運車票。香港的各個政府部門,長期可以各自為政,互不協調,互相扯皮。你要發展旅遊麼?消防署不幫助,不協作,公眾地方例如尖東海旁走廊即使沒有建築物,沒有火災危險,也不准擺放桌椅,因為會影響消防車開入海傍走廊,茶座開不成。

 搞旅遊業,應有人流聚匯的市集和熟食中心吸引遊客,但是,凡露天地方,消防條例不准有明火煮食,食環署不會發出熟食檔牌照。至於所謂環保條例,更是砍向旅遊業的一把刀,你想開一條公路,寸步難行,因為開公路會影響生態,嚇怕了雀鳥和蜻蜓,也污染溪流,所以,香港景色如畫,米埔魚躍鷗飛,也不能讓這些資源用作發展旅遊,吸引遊客。

 古跡文物和郊外景點,涉及部門更多了。水警總部是著名古跡,旅遊發展局前年印了小冊子,向新聞界發放,說推介遊客如何遊尖沙咀景點,兩年過去,水警總部仍然塵封,關上大鐵閘。原因政府產業署沒有拿出一個讓私商經營的方案,讓可以賺錢的政府物業發霉空置,等十年八載之後再花一筆錢維修,納稅人的錢就此冤枉花掉,但旅遊業則搞不上去。建設新景點,固然令人泄氣。連現成的舊景點,也被官僚主義者封殺閒置,不准開放。這些官雖食朝廷俸祿,面對上半年六○七億元財赤,只想辦法如何加離境稅,卻不為「共渡時艱」想辦法。

 旅遊發展署是統籌部門,但權力很小,統不了那些局長、署長,人家的官大,小小專員能做什麼事?食環署正全力拉小販,保持市容衛生,那容你為了旅遊業搞墟集,搞小販管理區,更不容許有熟食中心。結果,香港人失業不斷增加,政府施政報告宣稱紓解民困,旅遊業可以多容納就業人口,下面頂著不辦,再講三、五年發展旅遊,熟食中心和墟集也不會發展起來。

 運輸局可以聽任在通縮的情況下,兩鐵、三巴提出加價,可以不斷讓巴士公司加車,製造巴士在主要馬路排出「香港長城」的奇觀,但是卻不會為了旅遊業增建旅遊巴停車場,更不會推動兩鐵三巴出售方便遊客多次使用的聯運票。至於在銅鑼灣設立步行街,也十分惹笑,短短三分鐘已經行完。

 漁人碼頭講得震天價響,實際上各部門推卸責任,城規委員會、政府產業部門,地政規劃部門都事不關己,任由公文擱置。澳門的漁人碼頭快要建成,香港的漁人碼頭仍是不議不決,紙上談兵。有人說「清談誤港」,現在是連清談也懶。這些官員總該列出一個具體計劃罷。廿四小時通關也一樣,港人希望內地大量投資者和遊客來港消費,香港也可以加強物流業的發展優勢,有人說:「全日通關是目標,暫時不需要。」這像黃大仙祠的籤語一樣,任人解釋,沒有方向,也沒有進程表,官員若真的認同通關,就應作民意調查,什麼人有意十一時半之後到深圳購物,有什麼物可購,負責任地列出循序全日通關時間表。

 海關對於小販用改裝的、偽造的秤去訛騙顧客,可以把小販拉上法庭。但海關卻不會對各種訛騙手法宰客的黑店採取行動,這真是怪事,若條例有不周之處,為何不改變法例?凡是標明價格和質量的商品,便須保證依照牌子、型號、配件進行交易,不能收了訂金或貨銀訛稱冇貨,逼客人買其他商品或以其他商品頂替。海關又有沒有覺得自己應為旅遊業做一些事?

 對於旅行社強迫團員購物,在金飾店拉上大閘不准離開,這其實是禁錮罪,治安當局也有權對旅行社與金飾店進行調查,並發布消息。只要當局設立了宣傳機制,向入境旅客派出單張,宰客現象可以大大減少。

 發展旅遊業是綜合性很強的工作,要求政府各個部門轉變作風,少推諉、少扯皮、少顧山頭主義,多顧大局,多講協作,要樹立每年有工作計劃、有具體時間表,實事實幹的作風。拓展署豎一個導遊路牌,十天已可以辦成,但香港十個月也辦不成,這說明了公務員系統的運作很有問題,一些可以辦到的事辦不了,辦不好,也沒有處分,這是很糟的體制。這種局面不改,香港「急驚風遇上慢郎中」症狀會逐步加深,受苦的是港人。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