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1-07] 香港教育為何落後?
■阮聞 傳媒工作者
筆者早已發表過對有關本地新一代文化水平的憂慮。言猶在耳,報紙日前報道一項來自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報告2000/1》,當中顯示香港人接受正規教育僅有十二年,遠遠落後於歐美等先進國家。換言之,同樣年紀的年輕人為例,假若你有中學程度,人家不是本科畢業生便是研究生。
報告顯示,以美國、加拿大,以及澳紐等國家為例,國民接受教育的年數平均達十六至十七年,教育年期和國家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成正比,因此,以上的國家全球競爭力排名都高踞十大,相對香港則被拋出十大之外。
香港九九年還是排名第三,為什麼不出三年,香港有如此大的下滑(香港今年排十三)?這可分為約兩方面的因素。
一、香港近年正式轉型為知識型經濟。打從七十年代開始,香港經濟體系以服務業、電子業、零售業及地產等範疇掛帥,知識分子固受重用,不過藍領階層甚至勞力階層,只要有一技之長,足以爭取豐厚收入。時代不同,踏入九九年後,「一技之長、就有保障」幾成絕響,事實上這三兩年間,絕大部分被裁走的打工仔,都是「學歷不足以經驗搭夠」的中層領導。
二、1. 從宏觀角度看,香港政府一向不看重教育。七十年代推行的「九年免費教育」,意味港人教育基礎僅有中學以至預科程度;就算香港的大專學院已由兩間增至七、八間,現時擁有大專程度的人仍不足百分之十。
2.香港教育經費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只佔百分之二點九,相對北歐國家芬蘭,人家佔百分之七點五,美加佔百分之五至七,怎樣比?
3.還有一點,香港政府一向不鼓勵大學生「以研究知識創富」,以及不重視研究工作。美國的長春藤大學,早在二十年前,已出資鼓勵優秀的大學生,在校園內創立自己的公司,務求將科研終有一日衝出市場成為品牌。著名例子計有雅虎和Sun Microsystem。而當地的大學以至大型機構,也多撥出鉅款成立研究部門,聘請博士生效力。
4.特首去年的施政報告強調,希望十年後香港有至少六成人口擁有大學程度,這也是後知後覺,為時已晚的策略。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對推行語言教學招人詬病。忽行母語教學,忽回中英並重,這種猶豫不定的態度先不要說。打從殖民地時代始,香港人多是「中文不好、英文水皮」之輩;筆者有一個大學畢業的朋友,現時貴為職訓局學院導師,也坦言時常面對老外深感壓力,因為他根本不能用基本英語介紹自己!
香港人經常認為自己有頭腦、有魄力,但要贏取外國資金,我們英語不佳、國語水皮的本質,又怎能做好和老外溝通的基本動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