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1月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1-08] 特區政府應帶頭提高競爭力

■趙令彬 匯豐銀行(中國)研究經理

 近期香港各界對粵港經濟融合的認同日趨廣泛,政府已採取多項政策促進跨境交流。今後隨管制消除分隔兩地的邊界無論在觀念上或實際上將逐漸淡化,由此帶來的影響日廣。

 回顧廿年來隨內地開放粵港分隔已漸減,所帶來的產業及生產要素(如勞力、土地、資金)轉移範圍日大。產業轉移由工業北移開始,接著是服務、消費甚至住所的北移。這顯示兩地經濟中「可貿易」部門(tradables)不斷上升而「非貿易」部門(non-tradables)減少,兩地間互動隨之增加。

 對生產要素的影響也不斷擴大。工業北移影響的是藍領工人和工業用地,消費及其他部門北移則影響到白領、技術及專業人士和商住用地。現在已有「新界樓、深圳價」的說法,這雖或誇張,但也反映了對香港房地產的潛在影響。

 促成產業轉移的是兩地價格高以倍計的巨大落差,如能利用可獲巨大利益,而中國的開放正好為此創造機會。展望今後,分隔的消除將會加快,兩地的交通通信聯繫也將日益發達。因此除非港幣相對人民幣大幅貶值,否則產業轉移及其對生產要素的影響將不斷擴大,「可貿易」部門的擴展更會出人意表。例如可在內地提供面向港人的醫療及教育等服務。由港人開辦醫院,聘任港人擔任主管及主診醫生,再配合內地廉價的地產及醫護、服務人員,便可提供質量不差而價格相宜的服務。教育也可如此:由港人任校長、英語教師配合內地師資及校舍,並按香港課程教學。同樣,專業服務也可在內地設點聘用當地專才,在香港主管領導下滿足兩地需求。上述各項並非空想,市場機制將令它們逐步實現。事實上珠三角已開始出現一些實例,將來會日趨廣泛,令香港的醫療、教育及專業界受到競爭壓力。更不要忘記政府提供的行政及公共服務,包括眾多的公營及半公營機構和建設項目等。政府服務也有一定的「可貿易」度:人們選擇居所,企業選擇投資地點在一定程度上是選擇政府,看其政策、體制及管治能力是否良好。故常聽到台商比較兩岸政府行為,外商比較珠三角及長三角的政府行為,最近人們也在評比新加坡與香港政府針對經濟不景的反應。現代國際競爭理論所描述的也是全社會,甚至是「文明」之間的競爭。除人力、土地、自然資源及地理條件外,政府也是個重要因素。所以在面對競爭時,政府與個人、企業一樣要作出調整,而且應起帶頭作用。政府在改善經營環境的措施中,自我改進是首要任務。

 香港政府在國際競爭中一直起到重要作用,被視為能維持法治和社會安定,廉潔有效,是吸引外資的賣點之一。但也不能自滿自足,在兩地邊界淡化和聯繫日增中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尤其是有關公共設施方面。首先是成本高昂,影響了整體競爭力。香港的碼頭、機場等費用較內地高出不少,受到的競爭壓力將日大,反映了這類公共設施的「可貿易」性。政府除要盡力控制成本外,還應解放思想,探索利用內地資源來降低成本的模式,包括「設施在內、港管港用」,或「合資興建、共管共用」,或「注資內地,引為港用」等。

 其次是建設進度與內地相比過慢。過去黃田機場後發先至,現在汽車電子過關檢查在皇崗早已運作,落馬洲的尚要等待,難怪日前深圳市長也坦率指出香港須盡早改善落後的通關設備。又如短短的落馬洲支線鐵路要六年建成,與全長過千公里的青藏鐵路需時相同,速度差距問題不解決,未來兩地合作如興建后海灣幹線等將有困難。朱總理已提醒香港不要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把事情拖拉。但即使議而能決,決而能行時,由議到決到行的運作周期也太長。在這新經濟只爭朝夕的年代,時間就是金錢、機遇,何況目前內地各處都在你追我趕的鬥快發展。

 今後隨兩地聯繫日多,香港建設成本高及周期長的「慢、費」與內地的「快、省」對比將日益明顯。如不改變將引致產業北移加快和珠三角在基建中繞過香港,使香港有空洞化及邊際化的危險。當然,問題起因除政府本身運作機制外還涉及社會和經濟整體的因素,非短期間可改變,但這是政府出來領導改革的時候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