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1-26] 香港角色定位與轉型策略重點

■鄭海泉 恆生銀行副董事長

 香港經濟的中期增長速度估計將放慢。與八十年代平均百分之七的增長和九十年代平均百分之四的增長相比較,香港經濟的中期增長趨勢放緩,主要由於香港經濟正經歷結構性轉型,資產價格大幅調整,及新的增長動力尚未出現。

 與此同時,香港經濟中存在一系列深層次問題,例如成本高企,經濟活動持續外流,產業空洞化,人力資源結構錯配,知識經濟型人才匱缺,福利社會趨勢與經濟增長脫節……等等。要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單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無濟於事的,關鍵是要為香港重新定位,以便在新的定位角色中揚長避短,逐步化解深層次的問題。

 在中國內地經濟持續開放下,香港現存的深層次問題是本身的定位問題,即香港在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中將要扮演一個甚麼角色。回顧歷史,香港曾在國家的經濟發展及與世界經濟的聯繫中,扮演中介角色的作用,特別在過去二十多年,香港的這種中介角色,強化了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過去香港的中介角色,是利用了內地與國際經濟的隔離和不接軌,因此,香港過去的中介功能可以說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沒有競爭對手,十分容易發揮作用。但是,中國入世之後,以及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後,香港傳統的中介角色會受到挑戰,其他中介競爭對手(如新加坡、上海、台灣等)也會在新的經濟格局下發揮其各自的作用。在此情況下,香港的中介功能一定要轉型和升級,才不會被其他競爭對手替代。

 香港要檢討自己的優勢及不足之處,並配合國內大城市之發展變化,從而訂定經濟發展路向及制定政策,以加強本身的競爭優勢和改善營商環境。其中特別是香港需要探討如何加強與內地,如珠江三角洲地區及上海市間的整合和分工問題。在不久的未來,將可見形成以香港為龍頭的珠三角經濟區與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區,這兩個經濟區如何分工?如何避免結構重複和惡性競爭?這都是需要香港與內地協商合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香港要成為珠三角經濟區的龍頭,香港目前的許多政策需要檢討,例如邊境、禁區、移民等政策,要使之有利於加強香港經濟與珠三角經濟的整合。

 香港目前正面臨較為嚴峻的困難。在外部需求方面,香港正面對外圍經濟下滑的困擾,特別是美國經濟持續放緩及「九一一」事件的影響,令本港的貨物及服務出口受到影響;內部方面,香港的經營成本仍然昂貴,而內部需求又因資產價格大幅調整而受到抑壓,令整體經濟失去動力。

 外部和內部因素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使香港的經濟轉型顯得十分困難。經濟轉型雖必經歷巨大陣痛,但卻是香港向前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通向這條必由之路上,香港的企業要克服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挑戰,包括提升本身的效率和競爭力。

 香港經濟結構轉型的策略重點是甚麼?本人認為重點應在以下幾方面:

 香港的策略重點應放在如何建立具備國際水準的人力資源及基礎建設;

 投放更多資源在教育方面,將有助提高本地工作人口的教育水平;

 加強服務業在整體經濟的重要性;

 為國內城市提供各項專業及商用支援的服務,以配合內地廣大地區的經濟發展;

 為國內企業到東盟及其他國家投資發展,提供各項專業及商用支援服務;

 為國際經濟界特別是外國中小企業投資中國,提供各項專業及商用支援服務。

 在香港重新定位和進行經濟結構轉型之時,如何正確評價香港的競爭優勢和經營環境,有利政府和民間經濟界保持清晰頭腦,以利進一步發揮優勢——

 香港的競爭優勢在於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既處於通往中國內地大門的有利位置,又位於歐亞兩時區之間;

 香港擁有珠江三角洲的龐大腹地提供所需的發展空間和市場;

 香港的金融業發展多時,具備有利條件成為亞洲區的國際金融中心;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內地城市的開放逐步擴大,香港將要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

 即使香港的經營成本在金融風暴後大幅調整,但與內地城市的經營成本差異仍然頗大;為保持本身的競爭優勢和有利的營商環境,香港的商業運營將需要進一步跨境與華南地區整合,以提升本地的成本競爭力。

 如何加強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以下幾個問題,應摒棄過往的思維模式,而以新思維、新觀點看待:

 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香港與深圳的邊界限制愈少,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整合程度愈高,對兩地愈有利;

 減低邊界的限制雖可能為香港個別行業帶來短期的衝擊,但卻是加強香港作為珠江三角洲服務中心之必要條件;

 香港應主動克服邊界問題帶來的挑戰,促使兩地的人流、物流、資金和資訊加快互相流通,進一步深化與腹地的經濟整合。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