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4月2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04-23] 副刊舞台.舞與樂相輔相成

放大圖片

 《365種係定唔係東方主義》

許翔威

 四月上半月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接連兩星期演出了《365種係定唔係東方主義》及《九歌》,首先令人讚嘆的是一眾舞者的非常魄力與優秀表現,肢體動態和容貌氣息都能按不同內容舞出不同特質,絲絲入扣。

 CCDC新舞季主題定位於「東方」,誠為這出色的華人舞蹈群體合身剪裁的節目。當新藝術能立足國際而又呈現自我個性,便是躍起的時候了,港人實應珍而重之。

芭蕾舞也可以聽

 欣賞舞蹈,多半人都集中於「看」跳舞,也許音樂人方會多點兒「聽」舞樂。像早前香港藝術節壓軸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演前舞後不少人都在說如何好「看」,卻未見對音樂的關注。在該舞劇編導鮮明突出的表現之下,陳其鋼作曲的現代中國管弦樂韻實在不卑不亢,與張藝謀的光影意象相輔相成。

 音樂之於舞蹈中的地位和功能實不可一概而論,舞碼的內涵與風格對音樂可有不同層次的要求,音樂的面貌尤其是節奏模式又往往影響編舞的行動細節。到底是作舞者早有強烈完整意念得找合適配樂,抑或音樂已獨立存在,作舞者得到啟發而將之以形象演繹,兩種形式並不相同,亦各有創意發揮餘地。

 CCDC最近的兩齣舞即便出自不同誕生過程,不同的作曲與不同的編舞,亦產生截然不同的質感。從欣賞者角度看,由曹誠淵、桑吉加及邢亮合編的新作《365種係定唔係東方主義》主要站於現世,一頭一尾則超越眼前,而再度搬演黎海寧編舞的《九歌》,卻自始便把我們拉到原始天地,面對人類本性。

 《365種係定唔係東方主義》的音樂由彼得小話一手包辦作曲、演奏、歌唱及錄音,對彼得來說已駕輕就熟,由這位居港多年的外籍另類音樂家為這舞碼作曲也最合適不過了,其藝術視點與音樂語言,跟現場佈景與舞姿那種不過三分一的東方膚淺格局摩登冷傲的造型相映成趣,舞與樂之間帶點疏離感卻又切合那含糊的命題,強化了反諷和隱喻。

 今年CCDC把在九一年首演的《九歌》搬到文化中心大劇院的偌大舞台,在市場學角度來說是上佳時機吧,原曲作者譚盾加上新邀請的舞台及服裝設計葉錦添都剛於去年給「奧斯卡」鍍了金,料可吸引一些慕名來者。此外,追求真才實藝的人都沒失望,準有些收穫。

舞出譚盾「九歌」

 譚盾的《九歌》原先在八九年在紐約以名為Ritual Opera的突破形式公演,結構主幹仍在於聲音,然而比一般音樂注重現場進行狀況。《九歌》的樂聲以不尋常的、數量不多的樂器和人聲表現出極為強烈的投射性,極端的音量反差、粗獷的叫囂與敲擊樂、單調但懾人的低沉音響、音色與織體的虛實交替,各自令聽者震撼不已。

 黎海寧為此強悍的音樂編舞,工作不容易,色彩與方向都被鎖定了,要尋找最美好的舞步,質量亦要足以抗衡濃烈尖銳的音樂。樂舞《九歌》證實是成功的,舞蹈之補充使《九歌》更覺完整。九一年在演藝學院首演時有現場音樂,音樂劇場的形態還很突出,今次舞碼重編按固定錄音,譚盾的樂聲無疑仍很「搶」,但舞的語言亦蒼勁有力,而清簡的新場景配合舊製作出色的橋段與道具,都讓這次重演給予人們更深刻的體會和感受。而當我再次單獨聆聽《九歌》的純音聲版本,反而有點兒覺得不及樂舞合併那般過癮。

 舞與樂從來就有緣,可是卻有不少人固步自封,我鼓勵喜歡舞蹈的人多點去音樂會,而樂迷也應去欣賞舞蹈,以另一角度接觸音樂。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