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7-01] 白春禮拚搏於納米科技前沿 放大圖片
◆參觀納米成果展。
為了讓中國早日擁有自己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白春禮回國後在艱苦的環境下,頑強拚搏,1988年終於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STM,緊接著又研製出第一台AFM(原子力顯微鏡)、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等等,為國際科學界所注目……
文:張允強
一位科學家創新的動力來自何方,成功的內因有哪些,他最獨特的人格魅力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共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白春禮。追尋他的心路歷程,展開他的人生畫卷。
應對「納米熱」有清醒認識
白春禮院士在國內外共出版了十一本中英文專著。有一次,一位採訪他的記者微笑著對他說:「在我的心目中,你不僅是位科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科普作家。」他的著作《掃描隧道顯微術及其應用》獲1993年中國圖書獎和1995年中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三鍊核酸的結構與生物化學》獲1997年中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時下許多人都在談納米技術,殊不知早在1995年,白春禮就出版了《納米科學與技術》。2000年12月14日,他曾在國務院科技知識講座上作了題為「納米科技及其發展前景」的報告。2001年,他以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參與制定了《國家納米科技發展綱要》。
白春禮院士在2002年2月25日中國科學院《2002科學發展報告》中指出,應該對當前的「納米熱」有清醒的認識,尤其需要對納米科技的內涵和納米科技的發展趨勢作進一步的思考,防止一些謬誤和炒作損害這一新興的前沿科技在我國的健康發展。要加強研究基地的建設,增加科技專項投入,同時要十分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早在2001年10月4日,國際化學工業協會,授予白春禮2001年度「國際獎章」,以表彰他在納米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和為國際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所發揮的領袖作用。這既是對他的學術成就和貢獻的肯定,也說明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
白春禮42歲就任中科院副院長,當時是中直機關最年輕的「部級」幹部,任職六年來,任勞任怨、廢寢忘食,度過了許多個不眠之夜。支持理解他的妻子李春芳說:「他是個工作狂,不是在辦公室,就是在實驗室,再不就是下去調查研究,有時一個月也見不到他的人。」
作為中科院的副院長,白春禮主管基礎研究、人事和教育工作。同時還兼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白春禮作為博士生導師,先後培養了30多名博士生。他不僅從科學的角度啟發他們的智力,傳授最新的科技知識給學生,還從人格魅力上影響他們怎樣去做人。他不僅從事業上支持他們,而且還從生活上關心他們。
他對記者說:「我們的研究生院,是鄧小平在1978年批示成立的我國第一所研究生院,是我國恢復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標誌。二十多年來,中國科學院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五萬餘名研究生。我國的第一位理學博士、第一位工學博士、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雙學位博士都是中國科學院培養的。」
作為一個領導者——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和中科院的領導集體,把中科院新時期的辦院方針確定為:「面向國家戰略需要,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集成與創新,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創新貢獻。」白春禮將和中科院的領導集體為中國的科學事業的騰飛作出貢獻。
讓中國早日擁有STM
1985年3月,白春禮獲得了中國科學院博士學位,強烈的求知慾促使他於當年9月來到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加州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這所學校的校友名錄上,有許多中國科學家的名字:周培源、錢學森、盧嘉錫、錢偉長、華羅庚、唐有祺……白春禮為他能到這所著名的高等學府學習和工作感到興奮和激動,同時也感受到挑戰與壓力。
到加州理工學院不久,白春禮就以他的勤奮和天賦,贏得了曾任美國總統科技辦公室副主任白爾德.斯楚維勒教授的賞識。當時白爾德教授正在研究STM(掃描隧道顯微鏡),白春禮立即想到這項並不需要大量投資的新技術,將對我國的科研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於是真誠地向教授提出承擔的研製一台在超高真空環境下工作的STM任務。
如果用形象化的比喻來形容STM的話,可以假設人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一個藍色的球體;用放大2000倍的光學顯微鏡看,可以看到地球上像太湖那樣大的區域;用放大幾百萬倍的電子顯微鏡看,看到的是地球上一幢幢樓房;如果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看,就會看到地球上的一粒粒沙子。當然,掃描隧道顯微鏡並不是望遠鏡,它是人類能夠直接看到物質表現原子排列狀況的眼睛。在1987年召開的第二屆STM國際大會上,白春禮與美國同仁合作的一篇論文被列為大會報告。白春禮的STM研製工作進展的非常順利,使指導教授和同行們都大為驚奇。
回國創出一片新天
這時,一種強烈的願望——讓中國早日擁有自己的STM研究工作在他腦海中萌發了。因為,當時的STM對於世界科技界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他覺得中國在其中應該佔有一席之地。
正當優厚的年薪和在美國永久居住綠卡向白春禮招手時,中國的科技事業也在呼喚他。他很快做了選擇,當機立斷賣掉汽車,將平時省下的幾千美金,全部購買回國急需的小型儀器、關鍵零件。偕同沒有完成學業的妻子,於1987年10月底回到了中國科學院化學所。
STM是集精密機械、電子、自動控制、圖像處理的高技術分析儀器,其應用領域涉及到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材料科學、微電子學和納米技術。當時,STM儀器還沒有商品化。化學所在負債幾百萬的情況下,決定先貸款12萬元給白春禮,並為他配備了助手,著手進行STM的研製工作。不久,當時的中科院院長周光召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即決定啟動30萬元院長基金,特殊支持他搞科研。由於化學所的實驗室非常緊張,只得騰地下室作為STM的實驗室。為了節省科研經費,他們就將別人淘汰的實驗桌椅擦洗乾淨,修補後接著使用。為了買一些價廉物美儀器零部件,他跑遍中關村的電子門市。有一次,他去幾十公里外的市郊買實驗室用的機電箱,到廠家一看,只剩下一個,他立即付款買了。肩上扛著個機電箱都不捨得「打的」而去擠公共汽車,由於人多,幾輛車都沒擠上去。在萬般無奈下,才叫出租車往城裏趕。
經過四個月的科技攻關,在1988年4月12日,中國第一台計算機控制的STM研製成功。有人建議白春禮開個慶功會,他搖搖頭,征塵未洗又立即向新的目標攀登——研製原子力顯微鏡(AFM)。1989年初,他們研製出我國第一台AFM。這兩台自行設計研製的高科技儀器,能穩定地觀察到物質表面的原子結構。隨後,他們又「乘勝追擊」,成功地研製出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激光檢測原子力顯微鏡、彈道電子發射顯微鏡。為了滿足國內的科研需求和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他們又在北京高技術實驗區創辦了一個名為「本原」的高技術公司。他們用SIM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DNA三鍊特殊結構,並研究了DNA三螺旋結構,為國際科學界所注意,多次應邀在國際會議上做報告。後來,白春禮STM試製小組發展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國際水平實驗室。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六項,國家級、院部級二等獎以上獎勵十一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四十多篇,出版中、英文專著十餘部。
中國的STM引起國際的關注。1993年8月9日,第七屆國際掃描隧道顯微學會議在北京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400多位STM科學家聚集一堂,報告和交流了本領域的最新成果。白春禮作為這次國際學術委員會的主席和秘書長,宣佈這次STM會議開幕時,心中湧動著作為中國科學家的自豪,多年來創業的艱辛在此刻得到了報償。江澤民主席在會議期間親切地會見了部分中外代表,並對中國的STM從平地崛起到走在世界前沿表示欣慰。白春禮院士信奉這麼一句格言:「順利時,得意忘形是可怕的;挫折時,一蹶不振是可悲的;失敗後,亡羊補牢是可喜的;成功後,奮進不止是可敬的。」
社會從來沒有忘記歷經磨難的創業者,白春禮獲得了全國首屆青年化學獎、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中國科協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還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白春禮院士簡介
白春禮,男,滿族,1953年9月26日出生於遼寧省。
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共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納米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還兼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十餘所高校的兼職教授、客座教授或榮譽教授。
1978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
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
1985年獲博士學位。
1985—1987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作博士後和訪問學者。
1991—1992年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第二屆專家顧問組成員、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中心理事促進主任、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中國材料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晶體學會和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基礎科學》雜誌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