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7-06] 城市專題:林文月六年譯出《源氏物語》
主持:張璧賢
嘉賓:林文月教授
大學時期已從事翻譯
林文月教授除撰寫學術論文、散文外,最為人熟識的是翻譯日本文學經典紫式部之《源氏物語》。林文月是台灣彰化縣人,在上海日本租界出生,所以啟蒙教育是日文。到小學六年級才回台灣接受中文教育。於是,很自然地林文月教授通曉中、日語文。
在大學時期,林文月已著手翻譯中、日文學。她著名的論文有《謝靈運及其詩》、《唐代文化對日本平安文壇的影響》。散文包括《京都一年》、《讀中文系的人》、《遙遠》、《飲膳札記》等。另外,翻譯作品有《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源氏物語》等。
描述千年前日本社會
《源氏物語》是著名日本作家紫式部的作品,是日本文學古典名著。「物語」的意思是故事、雜談,是一種文學的體裁。《源氏物語》成書於平安年代,即是大約在公元十世紀,至今確切的成書時間未有定論,普遍認為在一○○一年至一○○八年之間。
《源氏物語》較中國最早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甚或歐洲長篇小說《十日談》還要早三百年。由此可見,《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也是長篇寫實小說的先驅。《源氏物語》全書分成五十四部,共百萬多字。故事講述三代,共七十年的故事。書中人物多達四百餘人。作者主要以描寫源氏的愛情為骨幹,當中透過源氏的戀愛,揭示一夫多妻制下婦女的悲慘命運,同時烘托出一幅貴族社會沒落的景象。
回台灣後,林親自把她的論文譯成中文,在雜誌中發表。當中引用到許多有關《源氏物語》引用中國古典的資料,於是順帶翻譯了其中一個章節,並附於雜誌中一同發表。發表後,引來很大的回響。
年代久遠中譯難度大
雜誌編輯要求林繼續翻譯下去,於是就逐步譯出《源氏物語》。事實上,豐子愷更早翻譯《源氏物語》。可是豐子愷當時身在中國大陸,處於文化大革命之中,作品遲遲未能出版。加上中台阻隔,一直沒有機會看到豐的作品。《源氏物語》本身是日文的文言文,時代久遠,翻譯有很大的困難。林參考了大量的註本,同時參考了由文言文譯成現代日語本的譯本,更參考了英、美的譯本。她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源氏物語》,於是把它譯成現代漢語。當中為了兼顧全書的氣氛、時代感、空間感,書中的七百首和歌,都是譯成文言文,令讀者讀得通之餘,也感受到古典氣氛。林一共花了六年才完成譯文,跟其他譯本相比,已很快了。
翻譯基本要求須可信
談及翻譯要「信」、「達」、「雅」。林認為翻譯基本要求便是要可信、貼切,如穿鞋子般,貼貼服服。但譯本未必要「雅」,這要視乎作品本身的氣氛。只有把握好作品的氣氛,才可以譯出好的作品。因為林出生於中文系,對文本的古典知之甚詳,於是在譯文中,也對典故、傳說作了詳細的註解,如同國文教科書。她認為作家都是受到大量的中外文化潛移默化的。
她喜歡創作,因為出於好奇心、對寫作感興趣,並得到別人的欣賞,所以很喜歡寫作。
本文撮錄自六月三十日播出之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的「城市專題」,節目逢星期六晚上九時在香港電台(FM94.8-96.9)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