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8月3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08-31] 發揮香港離岸效應可雙贏

■盧受釆 國務院港澳辦港澳研究所研究員

 香港回歸中國之後,由於實行「一國兩制」方針,兩地之間的經貿往來視同國際經貿往來,使香港的離岸效應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離岸貿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香港商人在內地開設了大量工廠和貿易/服務性企業,他們不僅把製造業生產線遷到內地,而且把這些生產線的商品從內地直接出口到其他國家,這就是離岸貿易。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部調查推算:一九九七年港商以離岸貿易的形式在香港以外出口的商品額達到一萬零五百二十億港元,相當於同年香港轉口額(一萬二千四百四十五億港元)的百分之八十五。其中在中國內地加工的商品佔全部出口商品的百分之六十二點八。這種離岸貿易在香港回歸之後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這是因為,中國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方針,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經貿往來視同國際經貿往來。從表面上看,離岸貿易似乎減少了經過香港口岸轉口的商品數量,影響香港的外貿和航運業。實際上恰恰相反,離岸貿易為投資內地的香港製造商、貿易商提供了一種符合商品合理流通路線的交易方式,有利於貿易商拓寬出口渠道,製造商增加產品生產。同時對內地增加港口裝卸、車船運輸以及擴大就業都有積極作用。今後,香港的離岸貿易還會進一步增多,兩地有關部門應該支持和鼓勵港商離岸貿易的發展,並給以指導,加以規範。

人民幣離岸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外經貿業務的不斷擴大,國際市場上對人民幣的需求量迅速上升。近幾年由於來港的內地旅客人數持續增加和人民幣匯價相對穩定,越來越多的香港零售業店舖接受人民幣付款,人民幣逐漸成為本港大宗外幣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香港金融業經營的人民幣買賣找換業務也日益增多,實際上已經有了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雛形。

 正如國際市場上的許多先例一樣,若一種貨幣開放資本賬的步伐未能與外部需求量的增長同步,這種貨幣的離岸市場就必然會應運而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歐洲美元市場的產生是如此,七十年代日圓離岸交易的興起也是如此。在產生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條件日益成熟的時候,香港經濟界人士不久前建議中國人民銀行同意香港的銀行接受人民幣存款。如果這建議成為事實,香港將正式成為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之前的首選離岸交易中心。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樣做既有利於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交易量,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又有利於擴大香港的外匯交易量,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對兩地都有很大好處。從長遠來看,即使是在人民幣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並且像一些經濟學家所預言的那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後,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還會繼續保持(就像今天的美元離岸市場一樣)。而且隨著人民幣在國際外匯市場的交易量進一步攀升,香港金融業也將得到更多的利益。 (原載《中國評論》二○○二年八月號,本版有刪節)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