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9月1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09-10] 論壇.文化驅動香港經濟增長

放大圖片

 羅啟妍:香港要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國際都會」,須再進一步成為國際藝術及文化之都。

 香港一旦成為藝術文化都會,電影、傳播、多媒體、視聽,乃至時裝、設計、視覺與表演藝術、工藝、旅遊、娛樂及傳訊等創意產業,將能帶動經濟增長。同時,我們亦能得到無形卻莫大的裨益,包括匯聚人才;建立社會整體的自豪感與投入感;促進市民的個人發展;為社會灌注新動力和營造安居樂業的氣氛……

■羅啟妍 香港文化委員會委員 珠寶設計師

 香港若要依照行政長官董建華於兩年前《施政報告》中所言,發展成名副其實的「亞洲國際都會」,便不可滿足於現時的金融及貿易中心地位,而須再進一步,成為國際藝術及文化之都。

 此說帶來了新啟示。港人已較前明白,面對激烈競爭,唯有創新自強,才可向前邁進。固有那套營商及理財觀念再難帶領香港走出目前的政經困局。

創意都會 世界焦點

 香港應如何創新?

 香港須高瞻遠矚,確立目標,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策略,由具備專業才能的領導人貫徹推行。制定策略時,須先切實探討一些基本的問題,如我們的傳統根源、文化身份及文化融合元素。目下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正經歷信心危機,多少可歸因於他們對自我的了解不足。

 香港糅合中西文化,富強烈華南色彩的傳統中國文化,與以英國殖民主義為主的西方文化共冶一爐,形成多元文化的特質,體現於不同層面,雅俗今古兼收並蓄,其中包括由商貿孕育的特質文化。

 東西薈萃、中外合璧的獨特姿釆,令香港出類拔萃、優勢勃顯。深厚的文化資源,給予我們信心開啟未來,使城市活現朝氣和生機。古今中外的元素匯聚成我們的文化資源,相互融和的特色須予保存。

 香港應善用東西共融的優點,發展成亞洲以至國際傳訊、展覽及會議中心,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文化活動,涵括平面設計、影視製作、納米科技等,讓藝人、設計師和科技專家雲集,交流切磋,確切展現香港文化樞紐的澎湃活力。這些活動混合商貿及科研元素,具備娛樂和觀賞價值,有助推動旅遊業。

 香港要舉世矚目,可考慮每年或每兩年舉辦國際促進東西文化的獎項,藉此彰顯香港的東西文化交流領導地位及文化定位。所舉辦的活動須細心策劃,涵蓋面由藝術以至科技,更可參考國際項目,增設本地比賽,務求能引發市民的支持和興趣,亦使香港成為世界焦點。

 上述提議並非不切實際。不少外國城市已借助文化重現朝氣。

 格拉斯哥(Glasgow)和赫爾辛基(Helsinki)就是成功例子。至於鹿特丹(Rotterdam)、葡萄牙的波爾圖(Porto)、費城(Philadelphia)、新加坡和澳門,都能藉文化改造城市,令當地煥發新姿釆。另外,向以悠長歷史見稱的文化都會倫敦,更於一九九八年成立創意產業專責小組,為城市進一步添上風釆。由此可見,文化已成為市區發展的強大引擎,能按全民參與、卓越、教育和經濟價值等四項指標,將城市規劃、社會服務、經濟發展和文娛康樂四方面的政策連繫起來。

 倫敦現時一成半的經濟收入源自創意產業,每年營業額介乎二百五十至二百九十億英鎊,僱用多於四十萬人,佔當地勞動人口百分之十一點五。美國的文化產業佔該國本地生產總值兩成。

培育創意思維

 香港的創意產業雖已具備規模,卻有待與社會和經濟融合,相輔相成,從而加快發展步伐。透過教育激發創意是可行方法,香港科技園公司總裁譚宗定也認為,港人憑藉腦筋可脫穎而出。

 董建華顯然十分看重教育,但香港現行的教學方法能否引發學生的創意思維?

 著名美國教育家Harold Taylor於一九六○年出版《藝術與英才》(Art and the Intellect)一書,影響深遠。其中提到傳統的教學法可能只教學生「強記及接受別人灌輸的一切,既然都是現成的,就沒必要動腦筋。」

 Taylor在結語表示:「若對事物沒有觸覺,若沒有切身體會,就不能對自己或這個世界有創新的想法。」

 所以,香港應從小學開始提供強制藝術課程,以培養創意。著名教育家及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博士也指出:「創意不一定囿於藝術,而是隨處可見的。」

 他強調:「那是指聯繫與交流,不能靈活變通就會窒礙創意。」因此,應拆除傳統上把商家和藝術家分隔的界線。懂得變通、善於交流、不斷進步,便可有超越本身工作範疇的發展:平面設計師或建築師可將創意用於電影;電影導演可當芭蕾舞劇監製;業餘樂手更可炮製音響效果。「拆除界線」可觸發新意念、誘發新潛能、開發創意工業。誰說律師不可以做藝術品買賣生意?反正是生意,結合藝術品吧了。誰又說會計文員善用中央圖書館的書籍和設施後,寫不出科幻小說來?  (二之一)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