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9月1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09-14] 兩岸是統一與分裂之爭

■郭 平

 九月八日,陳水扁召集「總統府」、「行政院」及民進黨中央黨部相關首長與主管,在台北縣三芝鄉佛朗明哥度假俱樂部召開「三芝會議」。會上,陳水扁大言炎炎,侈談台灣的「民主化」建設,包括「憲政」體制檢討、「政府」改造工程及推動「公投立法」。接著,陳水扁竟面不改色地說,台灣要以「自身經驗」,協助中國大陸推動「民主化」。如此說法,令人覺得陳水扁的臉皮厚過牛皮。兩岸問題的要害,根本不在是否「民主化」以及「民主化」的程度,而在於「統一」或「分裂」的抉擇。時至今日,人們看不見陳水扁有任何謀求「統一」的言行。陳水扁上台之初,曾有「四不一沒有」的承諾,如今大權在握,又「政黨合一」,他也就「食言而肥」了。

民進黨大搞「綠色恐怖」

 陳水扁自秤自賣台灣的「民主化」,堪稱「夜郎自大」的典型表演。《漢書》:「今謂孤陋寡聞之妄自誇大,曰夜郎自大。」事實上,陳水扁掌控下的台灣也談不上什麼「民主化」,歷目所見,反倒是「綠色執政」和「綠色恐怖」。綠色是民進黨黨旗的主色。陳水扁上台後,台灣股市加權指數由近萬點跌至不足五千點,證券商看板常常「一片慘綠」(台股綠跌紅升),股民「臉都綠了」,這就是陳水扁「寧拚政治、懶拚經濟」的結果。不顧民權、民生,還談什麼「民主」?

 陳水扁上台後在重要部門安排「扁家軍」是意料中事,當年在台北市府跟他工作的「童子軍」也都「雞犬升天」。政壇且有「順扁者升、逆扁者滾(下台)」的說法。陳水扁又特別在軍中安插老友、親信,更重用台籍將領,這種「家天下」的做法,能是「民主化」嗎?

 更有甚者,就是「綠色恐怖」。一是嚴查六類公務員的「忠誠度」,包括「國防」、「外交」、「科技」、「情治」、「財經」和「大陸」,被查者各自填表申報,建立檔案;二是非法竊聽民眾(對象甚至包括「民意代表」)電話,僅台北地區就有三千人無法保障個人私隱;三是對大陸記者、遊客以至空難家屬進行跟蹤或「隔離接待」;四是動輒以「洩密」之名拘捕軍人,民進黨更要求對海、陸、空現役軍人加強監控。凡此種種,實屬「綠色恐怖」,何來「民主」可言?

任何國家都要保衛國土完整

 陳水扁在「三芝會議」上還指責大陸「不斷增加飛彈,進行武力威嚇」。此種言辭,誠屬欺人之談。首先,任何國家都應加強國防,抵禦外力入侵;其次,為阻止「台獨」勢力分裂祖國,完全有必要在適當地區部署軍力;第三,力爭「和平統一」是既定方針,但也要有兩手準備,包括針對性的軍事演練。簡言之,「台獨即戰爭」,並非「武嚇」,而是保衛國土完整的正義之師。

 「三芝會議」最終尚有陳水扁的「十項結論」,其中「推動建立亞太地區民主同盟」、「協助中國民主化」、「協助大陸培訓選務工作人員」、「推動台灣成為NGO亞太據點」等,令人有「小學生上相撲擂台」之感。陳水扁的不自量力,一至於斯!

 「十項結論」中的「中央通訊社和中央電視台成為對大陸的台灣之音」、「推動僑胞民主聯盟,以對抗『反獨促統』活動」及「任何改變,台灣有權公投決定」,那是擺明車馬搞對抗、搞「台獨」了。陳水扁作為「台獨」原教旨主義的「死硬派」,確乎是「司馬昭之心途人皆知」。

「反恐外交」走偏途

 此外,「支持美國反恐」,被台灣傳媒譏為向美國「表忠心」;「中國發展類似恐怖主義的超限戰」,遭在野黨抨擊為「反恐外交」走偏途。實際上,中國在「反恐」問題上與美國有多方面的合作。美國駐中國大使雷德在「九•一一」周年紀念日公開感謝中國對美國反恐戰的支持,並稱這種支持「令兩國關係更靠近」,又說這是未來發展的「好兆頭」。美國對台灣支持反恐就未見有類似表示,不知是台灣「講多過做」,或是美國根本不屑對台公開作同類表態。或許,陳水扁會為此「深感遺憾」吧?

「一國兩制」已成功存在

 最後,陳水扁在「三芝會議」強調說,「共產主義社會與民主自由極端矛盾」,在此情形下,「『一國兩制』無法存在」。陳水扁的這一說法是老調重彈,了無新意。「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中國的國策。「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的實踐已取得成功。北京還表示,「一國兩制」對台灣的實施將比港、澳更加寬鬆,例如,台灣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台灣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認同「一國兩制」者不斷有所增加。兩岸的統一,甚至國號、國旗也可商量變更,雙方均不必受「符號」的拘泥。總之,在「一個中國」之下,什麼都好商量。相比之下,「三芝會議」有悖於時代潮流,僅只凸顯陳水扁還在發其「獨立建國」的清秋大夢而已。

相關新聞
台灣新聞.扁誣指大陸要對台「恐襲」    [2002-09-11]
在野黨:扁貽笑國際    [2002-09-11]
台軍方擬研發「超限戰」    [2002-09-11]
北京:扁言論是無稽之談    [2002-09-1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