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15] 副刊釆風.百家廊:賦文學以笑聲 放大圖片
《蛋白質女孩》封面圖
施友朋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王德威說:憑著《蛋白質女孩》一、二集,王文華走紅台灣、內地及海外,成了「人氣作家」。事實上,《蛋白質女孩》出版後,在兩岸已銷逾五十萬冊(七月份的報道);北京中央電視台更買下版權,擬改編成電視劇;據悉出版該書的「時報出版」請網友投票選出最像兩名女主角寶琳娜、佳佳的藝人,結果曾寶儀、蕭淑慎當選。
有論者謂:紐約有《慾望城市》,台北有《蛋白質女孩》,《慾望城市》揭櫫了紐約慾望的寂寞與世故,《蛋白質女孩》揭露了台北慾望的張狂與極限。它們都像是一場極高難度的脫衣舞孃秀,燈暗了,城市就性感了,男人與女人就上場了。管他台北東京紐約,在夜裏所有城市只有一個名字,那就是慾望。
王文華人氣急升,大多數的評論均有一個共識——與中國內地經濟迅速發展,都市繁榮,著重生活品味的中產階級興起有關。最近,上海文化評論家趙強在全國文學評論年會上指出:王文華、幾米的作品在內地暢銷並不是偶然的。最近幾年,內地經濟迅猛發展,出現了一批受過良好教育、收入不菲的青年白領階層。比如在上海,國民生產總值已接近人均五千美金,一般受過大學教育的青年白領的月收入在五千至一萬元人民幣之間。基於生活節奏非常快,工作壓力也比較大,他們不可能去看那些比較有分量、比較深沉的作品,但言情小說,對他們而言又太淺薄。
王文華的作品,正好符合這班「中產者」的口味——有點調侃、有點自嘲、有點憂傷、有點惆悵、有點無奈、有點情調,寫出了大都會中知識青年男女內心對友誼、情感的期盼。王文華的作品能夠「成功登陸」,因素很多,王德威一針見血地指出:「王文華可能早看透了學院的把戲;他遊走在種種情色議題的尺度邊緣,而且左右開弓,既代言女性的春火難熬,又代言男性的非非之想;既寫肉慾橫流,又寫X世代的『華麗與蒼涼』——駢偶原則用得是正反兩相宜。而我認為骨子裏王文華是相當清醒的,他是有計劃的呼喚並玩弄我們情慾潛意識的那一曖昧的焦點,而他的方法不是別的,正是語言,是形式。」王文華挖空心思,意到筆隨,自然過癮,筆下幾無陳腔濫調。
三十五歲的王文華,改變嚴肅文學的「戲路」,開始在小說中搞笑;王文華接受訪問時曾表示,這個世代的作家原本就是多面向、多聲帶,不同風格的作品只是呈現出「分裂」的自我。他說:笑聲在文學中已經被冷落了很久,但其實是很重要的。王文華回憶起自己在大學時代寫作時,風格也一度沉重、嚴肅,甚至憂鬱。然而離開學校,人生閱歷較多之後,他發現,能在寫作中找到歡笑、快樂,比起文學價值或批評家的評論更重要。
太過嚴肅的人生難免乏味,王文華深明笑聲的重要。有作家譬喻:當所有的文學作家都在唱高調,卻沒有唱中、低音時,那音樂會多麼單薄?缺乏中音、低音的共鳴,高音會變成多麼微弱?
看來,通俗文學還是大有可為,問題是,要寫得「好看」,依然需要用心思,王文華是個成功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