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29] 鍾景輝 愛足話劇一世放大圖片
鍾景輝認為「舞台表演可提升觀眾的口味。」
王明青
被譽為香港「話劇界之父」的鍾景輝(King Sir)一生酷愛戲劇表演,由一九五○年第一次參加話劇演出後便與話劇、舞台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長達五十多年的戲劇表演生涯,令他獲獎無數。一九九二及九三年,他分別獲頒首屆香港舞台劇之最佳導演(悲劇/正劇)獎及(喜劇/鬧劇)獎。此外,九三、九四及九五年,因先後演出《瘋癲皇帝》、《莫扎特之死》、《推銷員之死》而連續三年獲得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獎。鍾景輝曾擔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院院長十八年,並於二○○○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戲劇終生成就獎。
享受舞台表演生活
今年六十六歲的鍾景輝於兩年前正式宣告榮休。縱橫香港話劇界五十年,擔任演藝學院院長十八載的King Sir,被問及退休心情及是否捨得?他溫文一笑:「無話不捨得,我退而不休,而且似乎比過去還要忙。」現在的鍾景輝除了要參與戲劇表演,還要拍電影、電視以及配音、講學等等,忙得不亦樂乎。
像鍾大師這樣的藝術家,香港並不多見,但他從來不標榜自己是藝術家;就像英文極純熟的人,少見說話中夾帶英文單字一樣。他不必標榜自己,因為人人皆知他在過去的五十年中做了多少工作,因為在香港上演、並且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舞台劇,十之七八都和他的名字聯在一起,若不是他的血液之中奔流著對戲劇狂熱的因子,怎會如此?「我是發自內心地喜愛戲劇表演,將一本本白紙黑字的劇本幻化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令空蕩蕩的舞台充實起來並異彩紛呈,那整個過程是多麼令人喜悅和享受。」鍾大師說這番話的時候,快樂的神情溢於言表。
藝術追求無止境
五十三年的演藝生涯,鍾大師塑造了眾多令觀眾難忘的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形象。像《雷雨》中的周朴園、《聊齋新誌》的孫潛老師、《長河之末》中的蘇永源、《瘋癲皇帝》中的亨利四世、《金色池塘》中的八十歲的老伯等等,都給他演得活靈活現。「我不太喜歡扮演和我自己性格太過於接近的角色,我喜歡接受演技的挑戰。譬如,扮演瘋瘋癲癲的亨利四世,還有美國湯普遜《金色池塘》中那位固執倔強的老伯,扮演這些角色,我就很興奮,可以施展自己的演技,演起來很過癮。但舞台表演藝術是一門失落的藝術,永遠充滿了遺憾,因為藝術上的追求永無止境。」
生活中一向隨和、不挑剔的鍾大師,在表演藝術上絕不放棄自己的理念和堅持。
在商業味濃厚的香港,熱愛戲劇的藝術工作者和觀眾畢竟少之又少,會否時常感到高處不勝寒?「不會。因為我有一個觀點:就是我們的舞台表演要培養和提升觀眾的口味,要提高一點,但又不要離觀眾太遠。離得太遠,觀眾找不到共鳴,就會失去看戲的興趣;但又不能為了一味地迎合觀眾的口味而降低藝術的標準。我自己做導演的時候,就首先會想觀眾為什麼要來看這齣戲?在看戲的時候,如何令觀眾不瞌睡?只要發現令觀眾悶的環節,我們就要反覆修改,直到改到精彩好看為止。」
親力親為保質量
本著這一理念,鍾景輝不斷將世界各地經典的舞台戲、音樂戲等搬上香港的舞台,令香港觀眾大飽眼福。為了保證演出質量,King Sir甚至「一腳踢」:從化妝、服裝、道具、舞台設計、燈光、音響等方方面面都親力親為,問他是否會感到有時有心無力?他回答得很乾脆:「不會。因為我一直就鼓勵自己要在最差的條件下做到最好,過去的條件比現在還要艱苦,沒有舞台、沒有劇院、沒有演員、沒有導演。我都捱過來了。現在的條件比過去好多了,有劇院、有演員,我們又培養了那麼多演員、導演,只是編劇方面的人才還是缺乏,但我們仍要有信心,繼續推廣話劇文化。」
藝海無涯,藝無止境。深諳此理的鍾大師仍然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地從事話劇藝術的表演和教學工作,為此他至今仍是單身,舞台藝術就是他一生摯愛的情人。人們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句話用在鍾景輝的身上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