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2月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02-05] 大笪地與平民夜總會

放大圖片

約一九五○年荷李活道「大笪地」明信片,約值一千元。

.鄭寶鴻.

 1841年1月26日,英軍登陸港島,在港島上環區的一座稱為「佔領角」的小山崗上,升起第一面英國旗,宣告香港為英國的屬地,隨即著手在此開闢第一條馬路——荷李活道。

 數月後,一間「香港大藥房」(屈臣氏藥房的前身)在佔領角內開設,出售藥物予「西營盤」(軍營)的駐港英軍,用以醫治熱症和瘧疾。

 西營盤的軍營後來遷往現時金鐘道的兩旁,而港府亦於1890年重新發展佔領角,改變為華人的休憩場所,並在該處建造了一百廿五個磚砌的攤檔,以公開方式競投,用以販賣衣服、香煙、火柴、藥物及古董雜架等,被稱為「大笪地」,成為港島市民的主要消閒休憩場所。

 後來,大笪地內外興建了不少並排的舖位,全為星相館及影相舖,外圍的舖位則全為理髮店,若干間為首創的女子理髮店。

 二戰後,大笪地內開設了一間平民化的「經濟飯店」,連同外面的賣武、演唱、講古及江湖郎中的「龍門陣」,成為一個提供吃、喝、玩、樂的熱鬧場所。

 由於面積所限,不少攤檔開設於大笪地外的荷李活道及城隍街以至鴨巴甸街,尤以警察宿舍旁的一段最為熱鬧,甚至教會人士亦在此傳道。

 約1957—58年,上環林士街迄至摩利臣街間的填海工程完成。此新填地於日間用作露天停車場,夜間則作為小販擺賣場所,即時成為一大笪地式的消閒場所,但規模為大笪地之數十倍,瞬即取代大笪地之地位,市民稱其為「新填地」。而官方的旅遊刊物則稱其為「平民夜總會」。由於接近港澳碼頭及多座大洋船和「電船仔」碼頭,新填地亦為遊客的好去處。

 七十年代中,平民夜總會因興建信德中心而向西遷移,此後規模日漸縮細而於1990年代中消失。而荷李活道的大笪地亦於1970年代中闢建為一臨時街市,再於1990年代改闢為「荷李活道公園」。

 鄭寶鴻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 香港文化博物館名譽顧問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