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24] 副刊釆風.百家廊:為李鴻章翻案?放大圖片
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中的李鴻章和慈禧
孫立川
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播映之後,反響極大,異議也極多。香港因無電視台轉播這齣長劇,市面上只有VCD或DVD影碟,我的熟朋友中多有看過這齣連續劇的,評價都不錯,有人讚劇本寫得好;有人誇劇中人物不僅扮相佳,與史實人物的肖像照也維妙維肖;也有人對劇中所寫的劇情與史實有出入頗有微辭,或大加撻伐,或寬容待之,以小說家言不可盡信也待之。其中最有爭議的兩個人物是李鴻章與袁世凱,當然慈禧也有所被顛覆與被「改善」。內地、香港都有報紙組織專論,各抒己見。
看完影碟,我又讀了此書劇本寫作者盛和煜、張建偉的電視小說。因之而注意到策劃此大型製作乃是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原班人馬,劉文武與羅浩在此書的《前言》中說道:「我們從走向共和的角度來解構中國近代史向現代史的嬗變,我們把繁雜的歷史脈絡歸結為走向共和這一命題,是希望把握住歷史發展的精神脈搏,給我們自己確定一個切入點和解讀線索,給觀眾提供深層思考的新的歷史觀念。」他們先選定盛和煜為這部劇的最早編劇,「一年後,我們讀到了張建偉的晚清系列歷史報告文學,馬上請他加盟編劇。他對史料的掌握和深邃的思考,使這部劇作更加扎實和豐厚。」
這使我想起七年前,也是因為讀到張建偉兄的《大清王朝的最後變革》等書之後,我就向他約稿,終於在一九九七年初在香港出版了他的長篇歷史報告文學《世紀晚鐘—紫禁城最後的改革》,也因此成了畏友。他是位多產的報告文學家,除了撰寫一系列晚清歷史報告之外,也寫作了不少當代社會問題的專題報告,屢獲大獎。他時常寄贈新作,讀後獲益良多。以前我曾與他討論過袁世凱、戊戌維新失敗、康有為等的歷史評價問題,建偉兄說他將能讀到的文獻全研究過了,而且從近年新發現的史料中努力想去廓清歷史的迷霧,還歷史一個公道。對於歷史人物,也要改變過去一貫的「忠奸」的價值判斷標準,不能將「英雄」說得無尚崇高,也不能將「壞人」說得一無是處。譬如袁世凱,既要說出他是一世梟雄、「竊國大盜」,又要指出他創辦警察、開女學等順應歷史潮流的一面。在建偉兄所撰寫的該劇下半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思緒和史觀依然堅持著他一貫的立場。但他的視野更加開闊,切入的角度更具深度與力度。
當然,從清末到民初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激烈複雜的一段歷史,田家英曾視之為中國現代史的前夜。歷史是不能割裂的,這一段歷史演進的過程也孕育了後來的救亡運動及民族精神的復興,梁羽生先生也同我說起,想要繞過晚清史去談中國的近代化是不可能的。作為反映這麼重要的歷史的劇作,難免有失察與不完整之處,甚或有些錯誤也在所難免。社科院近代史所的楊天石教授就批評該劇的「硬傷」太多。我非史學家,不知該劇在史學家看來確是傷痕纍纍否。但紕露總有一些。譬如,該劇在演到民初時,報紙上的通欄大標題《××後天開幕》中的「後」字印成「后」字,這是因為內地簡體字的「後」字統統寫作「后」字之故,但民初豈有「后天」之用。這個鏡頭一晃就過去了,不傷大雅。爭議最多的恐怕是李鴻章是不是漢奸的問題,劇中確有對「李二先生」溢美之嫌。「楊三已死無昆丑,李二先生是漢奸」,這個劇中有關情節是虛構的。《走向共和》跳出了以前的主戰為忠臣,主和者為奸臣的框框。建偉兄曾辯曰:「此劇的歷史人物評價並未逾越史學界的定評。」確實,早就有人為李鴻章翻案,遠的不說,已故歷史學家唐振常先生有《李二先生非漢奸》一文,引用大量史料對之作出客觀評騭,他的結論是:「李二先生非漢奸,且為近代史上有功之臣,於中國近代化有功之臣。」唐先生還有許多有關清末民初人物的史評,可惜他已逝世二年,不然,叫他來評一評《走向共和》當有妙論,於今只有將他的《史海尋渡》作《走向共和》的參考書來讀,也有解惑之妙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