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0月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0-03] 扁「新憲說」動機及轉折的影響

潘錫堂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催生台灣新憲法」之說持續發燒,民進黨秘書長張俊雄一日舉行記者會,延續憲改議題火力,提出憲政主張,「三問」連宋。由於陳水扁在民進黨黨慶拋出「二○○六年催生台灣新憲法」主張,激起各方的強烈關注,美方的正式回應與北京暫不回應各異其趣,卻促使陳水扁在民進黨九月三十日中常會將之定位為「修憲」無涉統獨,呈現重大轉折。究竟陳水扁原本拋出「催生新憲法」的動機與目的為何?此項轉折受到何種因素的影響?未來可能發展如何?均值得高度關注與檢視。

操弄「公投」議題獲利有限

 首先就陳水扁「催生新憲法」的動機與目的而言。陳水扁與民進黨早被定位為台獨者與台獨政黨,固不待言,而民進黨政府不久前也已將明年大選兩岸政策文宣主軸揭櫫為「一邊一國VS一個中國」的競逐。惟自六月民進黨政府拋出「公投」議題,激起朝野角力攻防以來,華府很不以為然的「關注」,及北京表態「反對」,已凸顯「公投」被定位為選舉策略大於統獨意涵,致使民進黨政府操弄該項議題的獲利相當有限。直到八月初民進黨鉚足全力卻在花蓮縣長補選失利,黨內籠罩低氣壓,復以陳水扁的民調始終低於連宋配,乃再度於八月中旬拋出「三階段說」與「影響評估」等直航議題,並緊接著於九月十日片面推出「單向兩岸貨運包機」方案,均遭北京質疑為「誠意不足」與「選舉語言」,無法藉突破兩岸僵局拉抬本身聲勢。

權謀與機巧

 與此同時,李登輝領導「九六」的「台灣正名」運動,造成台灣獨派的大集結,既印證李去年拋出的「二○○八年台灣建國論」,第二波、第三波的「正名」運動又蓄勢待發,陳水扁不能僅止於「暗中呼應」,必須有較明確的表態,以滿足基本教義派的期盼並釋其疑慮。基此,陳水扁乃順勢於黨慶主動拋出「新憲法」議題,用以激化選情之對峙程度,爭取戰略制高點,俾能拉抬落後的支持度。陳水扁此舉,意在試探各方(尤其華府與北京)的反應,徘徊模糊擺盪於統獨之間,「新憲法」本質上是「制憲」,可說是「台獨建國」的代名詞,對基本教義派具有凝聚與鞏固選票的能力,「新憲法」亦可以彈性解讀為「憲政改造工程」之「修憲」,對期盼改革殷切的中間選民具有吸引力。無怪乎,民進黨慶當晚邱義仁模糊將扁說法解讀為介於「制憲」與「修憲」之間,必須取決於朝野協商與全民意志,其真正目的在測試人民、在野黨及華府與北京,若無激烈反應,則可漸次逐步邁向台獨,倘若遭到強烈反彈,則亦可彈性聲稱純為重大「修憲」,無涉統獨、也無違「四不」承諾,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其權謀與機巧之程度可見一斑。

「制憲」轉為「修憲」的玄機

 儘管華府與北京相繼以「選舉語言」為由,卻出現不同回應方式。華府齊一口徑,形式上不予評論,卻出現歷來僅見的不耐,期待扁能遵守「四不」承諾之「重口氣」溢於言表。至此,民進黨政府不能再如前拋出公投議題般地「視而不見」,終究美方是扁抗拒北京壓力之主要「靠山」,美方類此「熾熱的關注」眼神,扁不能不有所「調整」,因此乃出現扁於中常會率先明確表態將「新憲法說」定位為僅是「重大修憲」而非「制憲」,擺脫原先予人統獨的聯想,並緊接由民進黨中央火力全開,提出憲政主張「三問」連宋,意圖「仍藉轉折」凸顯改革魄力,拉抬選情。可以預見的是,此種由「制憲」轉為「修憲」之造勢,已出現邊際效益遞減,復以北京「聽言觀行」暫不回應,亦難予扁自我塑造為「抗中」英雄訴求之空間。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