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0-13] 文匯論壇.解開邊境工業區的癥結

放大圖片

長實主席李嘉誠提出在港深邊境設立免稅工業區的建議,在香港社會引起關注和討論。(資料圖片)

林學甫 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

 工商界提出建立邊境工業區,其基本出發點,是要降低過高的勞動成本,以留住香港的製造業,創造就業職位,達致勞資雙贏。實際上,如果可以按比例輸入低工資的外地勞工以有效降低成本,是否搞邊境工業區,並不重要。

 長實主席李嘉誠最近與中央領導人會面時,提出有關香港及深圳邊境設立免稅工業區的建議,使建立邊境工業區或開發區的問題再次在香港社會引起熱烈討論,贊成與反對的意見還相當激烈。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明白工商界為什麼要提出邊境工業區,由此著手,就容易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

一、高成本不利製造業

 與周圍地區相比,香港幾乎成為高成本的孤島。製造業在香港難以生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資成本過高。香港工資水平近一個時期雖然有較大幅度的下調,但依然高出廣東省的五倍左右。如果寄望本地的工人將香港產品的增值能力提高到等於內地的五倍,以抵消人力成本的巨大差距,談何容易?與此同時,香港較高的生活指數,使本地大幅降低本地工人的工資受到限制,不可能以「鬥平」的工資同其他地方競爭。香港要降低成本,必須尋找其他途徑。

 當然,本港的製造業廠商可以搬廠去成本低的地方。大部分廠商都採取這種方式。這也正是香港製造業面臨空洞化危機的基本原因。然而,也有一些廠商生於斯,長於斯,習慣了香港的經營運作規律和法律制度,鍾情於本港的營商環境,希望與香港「長相廝守」,以港為家,希望自己的企業立足本港發展。同時,並非每家公司都具有外遷的條件。他們不忍心放棄自己的事業,希望可以找到降低成本方法,能夠在香港生存下去。

二、邊境工業區可降成本

 為了降低成本,尋找生存之道,工商界可謂是「絞盡腦汁」,提出種種建議。最初提出的是輸入廉價的外勞,以平衡本地較高的工資成本,但得不到勞工團體的支持。記得我們廠商會會長陳永棋,曾於一九九八年底發起「紡織製衣業振興會」,要求政府以「一拖一」方法(即聘請一名港人,就可輸入一名內地勞工),輸入一萬名外勞。由於工會團體反對,事情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商界提出了建立邊境工業區的建議,希望吸引紡織業回流。當時的背景是紡織業界相信全球紡織品配額在二○○五年取消的協議未必可以如期實現,如果設立邊境加工區的構想,該構想是在邊境劃出一片土地供紡織等行業設廠,一方面令廠商可享有本港作為產地來源及經營的便利,利用本地配額出口,另一方面則可利用內地的廉價勞工。

 細想之下,邊境工業區的最大作用,也許就是可以在「掩人耳目」之下輸入外勞。因為,外勞只是在邊境工業區工作,生活仍然在深圳那邊。由於外勞不進入香港社會,輸入外勞能夠靜悄悄進行,不會引起社會的注意,有利於避免勞工團體的反對。

三、未必一定要建邊境工業區

 由於有了更緊密經貿安排中港產品零關稅進入內地的優惠,重新發展、振興本港製造業的問題再次提出來。邊境工業區作為發展本港製造業的一種建議,再次引起社會的重視,這是很自然的。

 有人說,香港有很多舊工業區大廈已經丟空。利用這些設施重新發展製造業不是更方便嗎?這話不錯。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否落實輸入外勞。如果可以輸入廉價外勞以平衡本地過高的工資成本,本港廠商就地發展,這當然是求之不得的事,何苦捨近求遠,勞神費力將廠房搬到邊境工業區。

 政府和勞工界應該以務實的態度,解決輸入外勞的問題,為業界創造條件,抓住CEPA帶來的機遇,重振製造業。這樣,又可以為本地勞工創造可觀的就業職位,對勞資雙方都是有利的。

四、應盡快有個了結

 筆者早在一九九八年就提出建立邊境開發區的建議,並在文匯報連續撰寫四篇文章表達自己的想法。屈指算來,邊境工業區的討論至今已有五年之久,但仍然沒有結論。筆者希望政府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認真進行諮詢研究,到底行不行,盡快有個結論,以便業界盡早作出應變。不要讓業界不斷抱有幻想,無所適從,磋跎歲月,浪費時間。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