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0-21] 選舉要素與政治偏執

蕭 平

 英文《中國日報》今天發表署名文章,譯載如下:

 延續「7.1」效應,以政治議題壓迫對手,是「民主派」今年區議會選舉乃至明年立法會選舉的既定策略。這一招除了再次暴露他們的政治偏執外,於勝選未必有太多的幫助。

 回歸以來,「民主派」張口「民主」,閉口「政改」,使盡渾身解數衝擊基本法規定的行政主導體制,對經濟、民生少有關注,更提不出任何建設性的方案。而選舉拚的是實績,特別是區議員這樣的基層民意代表,選民首先考慮的,就是看他們能實實在在為基層、為市民做點什麼。九龍社團聯會的調查顯示,70%以上的受訪者以候選人的地區政績為最重要的評價指標。第二位的指標是候選人的政綱,而政綱中推動經濟、改善民生的部分,在選民心中相信會佔絕大的比重。

 港大的民意調查也得出相同的結論,77%的受訪者以民生政策取向作為選擇區議員最重要的因素,只有10%的受訪者以政治取向作選擇。

 這樣的調查結果多多少少讓熱望中的「民主派」寒心了。為了穩住陣腳,他們一方面申辯說,他們也是看重民生的,政治議題只是「附加」的,大有此地無銀的造作;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提醒他們的參選人,若以為靠政治議題就可以扭轉選情,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可以肯定的是,「政治牌」無論如何要打,否則,在民生問題上乏善可陳的「民主派」更會缺少選舉的資本,選情篤定更不樂觀。

 有一點必須提醒「民主派」,他們想要延續的「7.1」效應,並非完全的政治效應。參加「7.1」遊行的大多數市民,恰恰是出於對經濟不景的擔憂和生活下降的不滿,他們對特區政府的最大要求就是恢復經濟、改善民生。不承認這一點,就無法解釋為什麼隨著中央政府各項援港措施到位、經濟出現好轉,僅僅過了三、四個月,「民主派」的「倒董」活動就變得門可羅雀了。

 「民主派」如果真的聰明,還是老老實實關注經濟民生為好。香港的當務之急不是政制檢討,不是一人一票搞選舉,而是解決經濟問題,降低失業,收窄通縮,減少赤字,實現轉型。偏離民意,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政治議題上,挑起無謂的紛爭,恐怕會令選民生厭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