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0-24] 文匯論壇.對教育改革評論的回應

李國章 教育統籌局局長

 最近我留意到有論者批評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搖擺不定」,或教育改革「藥石亂投」,顯示出評論者對教育問題欠缺全面理解;部分學者亦似乎犯上同樣的毛病,未能客觀及理性地去分析問題,值得關注。

 我歡迎各界人士對教育政策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藉以引發討論,加強溝通,也增進公眾對教育政策理念的了解。但對於一些缺乏事實根據、信口而出的批評,我實在感到遺憾。這些言論不但歪曲事實,打擊公眾對教育政策的信心,而且抹煞教育界一些有心人所作的努力,實在不公道。

教育政策的原則和理念

 為討回公道,我責無旁貸,必須澄清一下政府推行教育政策的原則和理念:

 •香港的未來取決於人才的質素,而質素又端視乎教育政策是否能配合時代的轉變和社會的需求。與時並進之舉措固不應被誤指為朝令夕改,抱殘守缺更不該成為教育界的金科玉律;

 •改變並非否定過往,而是在固有的基礎上求進步;

 •政府公布重大政策,如教育改革的藍圖和《高等教育檢討報告》,事前都會作廣泛諮詢;

 •政府推出所有重大政策的同時,都訂有實施和檢討的時間表,並會按部就班行事和實施,不會輕易改變原則立場;

 •政府在推行政策時,只會訂下大原則,解說背後的理念,且留有足夠的空間,讓學校和教師,就各別學校的情況作出專業的調適。

課程改革非「無疾而終」

 以課程改革為例,目標為本課程並沒有「無疾而終」。課程發展議會在2001年發表《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報告書,清楚說明小學課程發展的構思完全採納「目標為本課程」的理念和成功的實踐經驗,並貫徹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我們鼓勵對學生全面評估,所以取消了繁瑣的個別評估項目,這些改變都得到前線教師的認同。

教學語言三原則

 又以教學語言政策為例,當初推行政策時已清楚說明,採用英語教學的學校,必須證明學生具備足夠能力應付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教師必須能夠流暢地以英語教學、而學校亦必須為學生提供支援以適應教學語言的轉變。這三項原則性的先決條件,多年來一直貫徹執行。

大學合併無時間表

 至於高等教育方面,教育資助委員會發表的《高等教育檢討報告》,已訂下整體發展的藍圖。由於資源有限,院校要追求卓越,必須各自定位、接受挑戰。為尊重大學的自主權,政府讓大學自行訂定發展方向。大學合併是實現《高等教育檢討報告》遠景的其中一個可研究方案。政府對於大學合併採取開放態度,亦沒有既定的時間表。

教育問題觸及利益關係

 在資源有限的現實情況下,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必須:

 •全盤考慮大、中、小學及幼兒教育的整體發展,訂立優先次序;

 •平衡包括學生、家長、教師、校長和辦學團體等各方面的利益;

 •訂定落實執行及檢討成效的標準和時間表。

 教育問題涉及千絲萬縷的關係,亦觸及不少人的利益,由於各人的價值取向不同,所以往往引起極大爭議,難以取得共識。就以處理非典型肺炎停課/復課及有關學校預防措施等問題為例,有學校埋怨指引不夠詳細,也有學校質疑為何不讓校方自行作出具體安排。

 我相信,儘管大家的觀點不同,但出發點都是為下一代的利益,為香港的長遠發展著想。只要大家對教育事務多加了解,從多角度考慮問題,對不同的意見多些包容,自然可以減少誤會和紛爭。我期望社會人士能夠支持教育工作,攜手合作,為香港培養優秀人才和接班人。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