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14] 百家廊:哈佛招生重參與社會
凡 聖
在哈佛,綜合素質中被特別看重的是社會活動和社會服務。哈佛的校門上刻著這樣一句銘文「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同胞走出去」。
堅持社會義務
哈佛始終堅持一貫的原則,它所培養的人必須能夠真正服務於社會,因此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就是哈佛學生必須的功課,學生們在學期間絕大部分都堅持對社會的義務服務,到附近的老人院去照顧老人、幫助料理生活,有的人則去中小學輔導功課,或到醫院去做看護,也有給新移民輔導移民法。
我兒子也在唸大學,他的志向是做參議員,他說他不是在美國出身,當不了總統,但可以試試參議員,每逢假期,他就去給議員做義務助手,樂此不疲。我從不潑冷水,那是他的想法,成不成都必須尊重,何況要服務社會,就必須了解社會,從政治的角度了解社會,本身就是個極重要的方面。
在中國,家長最怕的就是子女去搞政治,結果卻經常是政治會來搞人,無論怎樣也躲不開。不管怎麼說,政治也是一種職業,與其暗戀,還不如明示。文學家胡風臨終前被問道外孫女大學應選什麼專業時,用盡生命餘力喊出「不學文科!不學文科!」這是他的最後遺言,生命絕唱。那樣一個以政治為暴政的專利的夢魘時代應當是過去了,但是它留在人們心靈中的陰影和創傷並不容易消失,對於政治厭惡、恐懼的社會精神病患沒有幾代人的遺傳遞減是很難治癒的。
鼓勵「野心」
在美國,學校會鼓勵學生有一點「野心」,在英文中野心和雄心本就是同一個字。一個人無論在學校的學習過程有多長,他終究是屬於社會的,終究要回到社會,用所學去回報社會,因此,從各個方面了解社會,參與社會,會使他的所學更加積極、更加自覺、更加有目的。
總之,哈佛乃至美國的教育是把學生當作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對象來培養,鼓勵學生充分開發自己的各種潛力;是把服務於社會而不只是為了個人的一己私利當作成人的目標來塑造人才,讓每一個天才都在社會的源頭活水中汲取永不枯竭的動力。這個教育理念是在大學和社會教育的互動中形成的,哈佛以綜合素質為錄取標準,使得中小學教育和家庭教育重視對孩子的綜合培養;有優秀綜合素質的人進入哈佛,使得哈佛能夠培養出頂尖的精英,成為社會的典範;這些典範又導引了社會對人的培養的方向。
重視綜合培養
因此,人的綜合培養不只是依賴大學這一個環節來完成的,它貫穿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吳欣儒在被哈佛錄取後,說過這樣的心得:「回想過去幾載的求學過程,我覺得努力讀書,認真遊戲,合理地分配時間,有效率地掌握時間,堅持自己的目標與理想,樂觀進取,持之以恆是最基本的態度。雖然大學申請是以高中前三年的成績為準,但早在小學或初中以及隨之而上的各個年級的學習過程的規劃也應及早擬定,並隨機調整。
學科及運動或才藝活動最好均衡發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都很重要,不可偏廢。社團活動應積極參與,但須量力而為,不可蜻蜓點水、草草了事。社區義工服務(醫院、圖書館、鄉公所或校內小老師)都可選擇。周末和寒暑假工作既可賺取零用錢又能及早培養與人相處的社會經驗。這樣的生活加上每天學校的作業,已經把你填得滿滿的,會非常忙碌並有非常的壓迫感,但你也會覺得生活積極充實,充滿挑戰富有意義」。
我所以不惜篇幅錄下這段自白,是希望那些關愛孩子望子成龍的家長們能夠了解天才是如何培養,從何而來;是希望關注中國教育改革的人們能夠舉一反三、有所收益;是希望痛恨倫常頹敗、社會風尚腐化的人們能夠了解,最大的腐敗就是腐化了我們的子孫後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