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2-05] 藝苑動態:鋒芒消退的「現代」

放大圖片

亞洲拼圖展品 澳門 晴蘭 紅牆上的老海報

——「亞洲拼圖」作品解讀 徐傳鑫

 「亞洲拼圖」已經在香港文化博物館揭幕。由媒材和題材看,應該是現代藝術展才對,而不是美術作品展。雖然一字之差,卻有本質區別。理由是看不到傳統意義上的肖像、風景類油畫作品,更沒有國寶藝術中國傳統水墨畫。後者是「沉溺深植既往人文精神形態」,故而必需割蓆擯棄,眼前的一百九十件作品分明是以叛逆過去,挑戰現今工商傳播社會,重構現代哲學和美學為標榜的集合。

香港媒介畫種多元

 香港參展的陣容由於佔主場之利,數量為全場之冠。在媒介和畫種方面,也呈現多元多樣的勢頭。比起日本、韓國送展的「架上」款式,熱鬧多了。印象最深的有蔡海鷹《悼念》、李慧嫻的《集體記憶》,都是回應去年四月香港疫情的創作。前者以水墨加剪貼手法,畫面取高聳構圖,一柱沖天,分明要營造浩氣干雲、天公動容的悲壯;後者以陶和繩帶堆壘出口罩方陣,是一種大悲過後的平靜凝思。一動一靜,流露出作者對同一題材的不同切入傾向。

 一向鍾情大理石的黎日晃,這次通過《高飛》表達對社會現象的普遍關懷,鑲嵌了「任何成功與進步都要克服阻力和鉗制」的隱語。雕塑複雜的結構,是由幾何塊面分解組裝,也是一個成功的匠心。

內地作品少而精

 內地的參展作品比想像的少,視像突出的應該是袁曉舫的數碼影像《夜香港》。借用了米開朗哲羅著名的手勢,晶瑩的大手與背景維多利亞港相互輝映,這個璀璨迷人的畫面,張揚了電腦新藝術媒介的魅力。另一件汪凌《新青年》油畫,明顯是以精湛寫實技巧,塑造與羅中立《父親》般的現代青年典型。所有精細的描繪,都指向凸顯人物身份和性格,超越了「超寫實主義」通常的單純亂真的目的。

澳門畫中亦有「賭」

 澳門的畫作中,馬偉達《雙喜》為紅黑色調籠罩,華人生活百態在實景和虛景浮隱閃爍,人物誇張的頭部和神情,令人產生一種壓抑和憂鬱感。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詰難和責任衝動。朱焯信《碗筷》是場上最易打動觀眾的立體作品。巨大的木筷和由刀叉勺編成的金屬飯碗,包容了中西飲食和「民以食為天」的理念。另一件充滿繪畫性的油畫《灑場共和國》,著尖頭鞋的裸女浮突於深沉的賭場氣氛之中,是一道十分澳門的特色「菜」。

台灣重視寫實技巧

 台灣地區的入選名單,缺乏像吳瑪莉、侯俊明、朱銘、賴純純這樣的人馬參與。其中黃永松《觀照》也是回應「沙士」疫災的製作,以醫護和市民的小頭像,拼連成一個線狀頭像。語匯和視像顯然略遜前面提到的同類兩件創作。

 不過,謝宏本塑膠彩的抽象畫、李焜培的水彩畫、李重之的水墨塑膠彩畫,對抽象與具象的表現上,呈現出成熟技巧和廣泛的知識。由總體上看,台灣的作者更重視繪畫語言和寫實技巧。至少與香港部分比較是很明顯的。

 綜而觀之,展覽的風格是沿著以印象主義為代表的現代經典主義以及後現代的遺風,過濾了或者說收斂了當代藝術法政治化對抗棱角,偏重於使用新的媒介詮釋現代,並力圖令語匯更清晰,收到使更多人群感動的效果。

 另一個特色是,再一次強調與傳統藝術的距離而分道揚鑣。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