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5月1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5-15] 「雙普選」否決後的香港政局

薛 群

 全國人大常委會否決07、08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雙普選」的決定,只是令政改之爭在表面上落下帷幕,預料香港政局的動盪和政治分化將持續加深。如何看待和推動香港民主向前發展,是今後香港社會應該關注和深思的問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4月26日作出決定,否決07、08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雙普選」之後,香港政治局勢是趨向平靜,還是變得更加非理性;如何看待和推動香港民主向前發展,是香港社會應該關注和深思的問題。

民主軌道趨向清晰

 中央就香港民主的發展作出明確的規限,重新確立了遊戲規則,將民主發展軌道轉向穩固正常,消除了基本法原有規定中的模糊地帶,有利於香港社會知所行止,不至於在不明中央底線的情況下,任意理解和行動,這對香港政治前景的清晰化應該是有積極作用的。鄧小平說:「香港的穩定,除了經濟的繁榮外,還要有一個穩定的政治制度。」香港在回歸後剛剛建立的新政治制度還在調適過程之中,如果在短期內急劇地進行大幅度改變,必然會造成不穩定的局面,影響香港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形象。

 在香港這個典型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體系中,工商界佔人口少數,但擁有多數的社會財富,工商界和中產階級是稅收的主要來源,對香港經濟繁榮功不可沒。因此,保護工商界的利益不受民粹主義的損害,是香港政制設計必須充分考慮的因素。工商界過去一直通過委任制參與建制,分享社會政治權力。立法會中的功能組別以及選舉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也明顯具有保護工商界利益的特徵。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行政主導、均衡參與體制不變,對香港的繁榮穩定有著重要作用,自然不能輕意劇變。

 香港發展論壇召集人、恆隆集團主席陳啟宗認為,「香港交稅的人不多,港人平均教育水平只達中三程度,加上過半人住公屋,普選立法會,容易令香港走向福利主義道路。」事實上,只有香港社會整體走向持續繁榮發展,廣大普羅市民才能持續享受到更多的福利保護。

 在香港政制發展問題上,真正的鬥爭雙方是中央和香港的「民主派」及其英、美支持者。

 中央此次處理香港政制發展問題,抓住了矛盾的核心,在鬥爭中處於主導和優勢的地位。中央以強調基本法的權威,用人大釋法和決定的法律手段解決政治爭議,「民主派」如繼續反對,即是不尊重法治。中央堅持的行政主導、均衡參與等原則在香港社會具有廣泛的支持。工商界在此次政改爭議,普遍支持中央的決定,這就令「民主派」的反對運動受到強有力的局限。中央的處理手法,也突出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特點。

 在「民主派」的鼓吹下,不少人認為中央出手否決「雙普選」沒有充分諮詢港人的意見,是「大石壓死蟹」,是壓服而非說服。有人說,「04年是一國一制元年」,有人說,「香港主要立法機關已經設在北京」,更有人宣稱,「香港已經淪為直轄市」。「民主派」及爭取普選人士籠罩在一片悲情氛圍之中,過去一度意見分歧的溫和民主派和激進民主派出現合流之勢。人大的決定只是令政改之爭在表面上落下帷幕,香港政治分化將持續加深,港人遠未在內心真正認同中央的決定。

 筆者分析,未來香港政治局面將出現以下幾個特點:

未來政局走勢複雜

 一是政改大局基本確定,民眾情緒難以平復。全國人大常委會否決07、08年「雙普選」之後,這場因去年「七一」遊行而引發的爭取普選運動惟有面對失敗的結局,即使「民主派」繼續組織民間抗爭活動,也不可能改變這一政治現實。群眾只有在可能實現的政治目標帶領下,才有可能聚集起來。香港市民一向崇尚務實,在中央作出終局裁決後,即使內心認同普選,也不會再去作無謂的抗爭。

 但是經此一役,相當部分的香港市民會認為中央在香港政制問題上立場強硬,沒有充分諮詢港人意見,可能會在較長時期內陷於一種失望、無奈的情緒。

 二是「民主派」將訴諸悲情,繼續以其民主訴求,爭取在立法會選舉中贏得多數議席。儘管民主發展網絡的一些學者在失望之餘決定不再參加日後任何官方的政制諮詢,也不會就政改提出任何方案。但「民主派」不會因此一役而自動放棄進入建制的「位置之戰」。「民主派」為了在9月的立法會選舉中取得過半數議席,必定會繼續渲染所謂中央壓縮民主空間,特區政府不可信任,以及「中央有權釋法,港人有權投票」的觀點,通過遊行及其他集體行動,持續煽動市民不滿情緒,直至9月達至高潮。

 三是「民主派」各種勢力有進一步整合的可能。人大釋法和通過決定之前,香港社會不少人包括一些持溫和民主派人士,主張中央與「民主派」進行對話溝通,通過協商和諮詢公眾意見確定香港的政改議案。中央也試圖統戰分化「民主派」,如對法律界人士給予相當尊重,中聯辦官員會晤「民主派」議員等。人大決定之後,這些溫和派對北京的態度出現反彈,趨向與激進派合流,特別是在立法會選舉過程中的協調整合會進一步加強。

 四是特區政府仍然會是「民主派」攻擊的中心。全國人大作出否決「雙普選」的決定之後,將依此決定對07、08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具體產生辦法作適當修改的權力交給了特區政府,特區政府於5月提交政制發展第3號報告書。在政治上,任何一個可能影響權力分配的機會都不會沒有鬥爭。「民主派」無能力直接與中央政府對抗,但面對弱勢的特區政府,他們能夠動員市民,綁住特區政府的手腳,在已確定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擴張其權力。

如何開創民主空間

 民主必須與其本地實際情況相契合,才能體現出先進性,否則就有如淮橘為枳的尷尬甚至遺患無窮。香港回歸前是一個法治的社會,而不是一個民主的社會。香港回歸後,民主發展已有很大的進步,這是必須予以承認的。選舉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範圍由400人增加到800人,立法會分區直選議席由20人增加到30人。香港最終要實現全面普選,但民主制度的發展必須與香港社會的政治、經濟、法治和歷史文化相融合,這一過程需要時間,只能是階段性的。

 「民主派」一方面參與基本法確立的香港建制,一方面質疑和否定基本法的權威,時刻試圖改變基本法確立的政治體制,這既是「民主派」不能取信於中央的原因,也是「民主派」自身最大的缺陷。沒有法治,就沒有民主。香港爭取民主的努力不能以憲制性法律的任意毀壞為代價。

 香港不同於台灣,沒有族群對立,也沒有統獨之爭,所謂「親中派」與「民主派」的對立,也主要是政治理念的差別。香港社會普遍反感街頭示威、激烈抗爭的方式,多數人主張理性討論和對話溝通,形成共識。經過近兩年(從2003年底23條立法開始)期的政治紛爭,香港社會各方應該認清中央、特區政府、香港社會各階層、各黨派的底線和立場,在尊重香港回歸的政治現實前提下,再進行理性的溝通,尋找適合香港未來發展的政治體制和民主模式。

 「民主派」應主動放棄與中央對抗,試圖影響內地政治改革的思維,該學習尊重和理解中央對香港的政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與中央的溝通和對話,也才能為自身找到發展的空間,也才是真正為香港的民主制度作爭取。忽視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力和利益,香港任何改革和政策均是不可能實現的。

 在「一國兩制」的廣闊空間下,香港民主發展絕對不是「鳥籠政治」。關鍵是香港民眾要有足夠的理性和智慧,揚棄「親中派」與「民主派」的對抗性,在香港形成一套符合中央與香港雙方利益的理念和文化,發展出能兼顧香港各階層利益,也能慎重自理中央與特區關係的成熟政黨,在政治實踐中培養一批具有政治智慧和肯承擔的治港人才。唯如此,才能保證香港民主政制發展穩步前進。 (摘自《廣角鏡》)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