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5月2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5-26] 儒家禮教在現代社會的價值確認

湯恩佳博士 孔教學院院長

 儒家禮教在現代社會有多重價值,包括:使社會生活保持合理性、秩序性、穩定性;培養人的內在品質與情性;滿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禁止、克制人的不良行為等等。要恢復和發展適宜於現代生活的儒家傳統禮儀規範,就必須大力弘揚儒家思想。

 中國享有禮義之邦的美名,這與儒家禮教密切相關。不幸的是,這已成為國人美好的回憶,在現實生活中,傳統的禮教已受到嚴重衝擊,又出現了「禮樂崩壞」的現象。現在,西方的禮儀已在中國普遍存在,如婚禮、父親母親節、生日宴會、情人節、握手禮、外來宗教的耶誕節等等。有人將這些西化的禮儀視為進步,而將傳統的儒家禮教視為落後,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

 儒家禮教應當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革新的,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人類生活的境遇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禮教並不能隨時依據境遇的變化而變化,當禮教遠遠落後於已經變化了的境遇時,這種穩定性就變成一種僵化性。此時,就需要對禮教進行調整,使之符合於已變化了的生活境遇。

 儒家禮教在經過一定的適應現代社會的變革之後,在當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仍有堅強的生命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韓國、日本繼承中國傳統拱手禮、鞠躬禮,因而避過了去年SARS的災禍。香港大學用明德格物,中文大學用博文約禮,香港天主教喇沙書院以「克己復禮」為校訓。

一、儒家禮教具有使社會生活保持合理性、秩序性、穩定性的價值

 禮教要求人們在同一生存境遇中,遵循同一的規範,採取相同的行為。如果不能給每一個人提供現成的一致的行為規範,那麼,就會使人處於無序、混亂、迷茫、焦躁不安的狀態。「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交流,有時借助語言,有時借助非語言。禮也是一種非語言的文明的交流方式。禮節是個人的符合規範的交際性行為:「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禮記•冠義》)儀容是指禮之踐履者應具有的良好的動態:恭敬而不輕怠,莊重而不輕浮,沉穩而不浮躁,自然而不做作,優雅而不粗俗,真誠而不虛偽,適中而不過分。

 儒家禮教區分並確定每個人的社會角色,讓不同的人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發揮相應的作用,整個社會才能正常地運轉。我們應當取消人與人之間在政治上和人格上的尊卑的區別,確認人與人之間在長幼、男女性別、個人特長、職能、親疏上的區別。

 個人內在的生命精神,也須通過恰當的途徑,正確的方式表現出來,如果主體的生命精神找不到正確的途徑顯發出來,而是以一種錯亂的無序的方式表現出來,那麼,就會導致生命精神發生變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

二、儒家禮教具有培養人的內在品質與性情的價值

 儒家重視外在行為規範,孔子說:「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大戴禮記•勸學》)禮教規定人的外在行為,《禮記•樂記》「樂由中出,禮自外作。」禮教最容易造成的流弊,就是喪失內在精神,變成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變成扼殺人性的外在桎梏,對此,孔子已有所覺察:「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

 禮的內在精神,不是存在於禮本身,而是存在於禮的踐行者的心靈生命中。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吾心之處事物純乎天理而無人偽之雜謂之善,非在事物之有定所之可求也。外物為義,是吾心之得其宜也。義非在外可襲而取也。格者格此也,致者致此也,必曰事事物物上求個至善,是離而二之也。」(《與王純甫》二,《王文成全書》四)

 儒家禮教要求好的外在行為應與內在的品質與性情相統一。內在的良好品質與性情通過外在行為表現出來:「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目卒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孟子•盡心上》)

 孔子是把「仁」作為禮教的根本精神:「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禮教的行為規範,只能是「仁」的品質的外在表現:「禮節者,仁之貌也。」(《禮記•儒行》)所以,儒家更注重外在行為背後的內在品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孟子•離婁上》)指明「仁愛」之倫理精神,乃是禮教存在的根基,若缺乏此根基,人無仁愛誠敬之心,就難於真正踐履禮。

 「誠」也是禮教的一個重要基礎,儒家有句名言,叫做:「不誠無物」,即是說,如果做不到真誠,那麼,一切都將是虛偽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在祭祀之禮中,應以誠心對待祖先和神靈,祖先和神靈才會顯現於自己的心靈生命中,自己才能真正地參入與祖先、神靈共在的境界。

三、儒家禮教具有滿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價值

 《禮記•禮運》:「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禮矯治人的性情,使之達致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禮教與樂教相配合,從審美的維度上提高人的生命境界。樂教,陶冶性情,使之達致中和,促使人的生命精神向與禮教相適應的方向轉變。「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禮記•樂記》)詩、歌、樂、舞,是禮儀與禮俗中的重要組成要素,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禮記•樂記》)

四、儒家禮教具有禁止、克制人的不良行為的價值

 法律發揮懲罰作用,打擊人的違法犯罪行為。我們不能認為,除了違法犯罪行為之外的一切行為,都是可以容忍的。在違法犯罪行為之外,尚存在著大量的不良行為,這些不良行為,只能通過禮教來消除:「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禮論》)禮既然對人具有指導作用,也就能夠在人的行為未發生之前發揮禁止不良行為,倡導良好行為的作用,在中國的古代,禮也是法、禮制就是法制。人人必須遵守。發展到今天,也就是法律及各種制度。

 社會上有儒學、儒教、儒官、儒將、儒商、儒醫等六類主要行業的儒家,他們散佈在社會的各個階層,按照孔子儒家思想,在自己的崗位上敬業樂業,同時,又身體力行,共同把孔子儒家文化發揚光大。

 本人堅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功能:

 一、能促進世界和平;

 二、能提升全人類道德素質;

 三、能與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

 四、能促進中國統一;

 五、能成為中國56個民族、13億人民的精神軸心;

 六、能達致與世界各宗教平起平坐。

 各行各業的儒家應齊心協力,把孔子儒家六大功能發揚光大,如能成功則已是大同世界了。我認為用孔子儒家的思想去建立大同世界,現在是非常迫切了。只有普及和遵循中庸之道,「和為貴」,「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孔儒思想,人類才能走向永久和平幸福。背離孔儒思想,像現今進行中的戰爭,冤冤相報何時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