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6月1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園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6-17] 史話閑談:怎能沒有簫

放大圖片

簫聲吹出一片哀婉柔軟

孟慶德

 公元一世紀,西域羌族人的排簫流入中原。再往遠看,春秋時那個名叫簫史的人吹奏的也應該就是這種樂器。這就把簫的引進提前了600多年。當上層貴族還沉浸在一系列大型樂舞中的時候,一種嶄新的聲音已在民間悄悄地成長起來。提起簫史,可以使人於兩千多年以後冥想出一個沉默寡言的音樂人的形象,他於萬千種樂器之中獨獨選中了一種深沉低緩,並使它成為了自己的一部分。

苦澀低回

 簫史善吹簫,能使這種樂器在他手上發出鳳凰的鳴叫,除此以外他沒有留下一句話。秦穆公的女兒弄玉看上了這個沉默的會吹簫的男子,並願意和他過一種與簫為伴的生活。秦穆公沒有阻攔他們,還特意為他們建了一座鳳凰台。簫史和弄玉就居住在這座名叫鳳凰台的樓上,吹簫,戀愛,把自己的背影給了這個世界。最後,簫聲引來了鳳凰,一對沉靜的男女並沒有為秦穆公把鳳凰留下來,而是乘著鳳凰,飛到天上去了。這個浪漫的以簫聲為伴奏的故事充滿了沉默,在這故事的背後,暗含了對俗世絕大的否定。

 中國的漢字為簫準備了一個咽字,這是一種語言文字對一種樂器所能達到的最大的知音。我們現在所聽到的簫,是從排簫中抽出的一根。抽出來以後就獨立了,並逐漸提升起來,使它的前身退居到一個次要的位置。在中國歷史強大的灌注下,這世上多了一種沉思型的哀婉低回的聲音。即使最憂鬱的人也會有過一次微笑,即使這一次微笑也總還是含著一絲苦澀,這就是簫。簫與笛子是一對矛盾,就像人類文化中也暗含著一對矛盾一樣。也許嫌簫太沉重,才有了笛子的明快,也許嫌笛子太幼稚太淺薄,才有了簫的深沉。笛子總想讓大家知道,這世界是太平祥和的,到處充滿了歡樂,到處都有鳥語花香。簫卻認為,這世界不單單只有這些,還有苦難和憂患,還有嚴寒和冰雪,還有放逐、孤獨和寂寞。

應大書一筆

 人類世界或許是一個大樂隊,簫卻獨獨把自己提出來,放在一個遠離樂隊、燈光暗淡的地方。簫與這個世界是不協調的,它是一個煞風景的東西,當人們快樂的時候,它總是看到不快樂,當人們縱酒狂歡、忘了昨天也不想明天的時候,一曲簫聲,會一下子把氣氛降下來。簫知道這樣是不受歡迎的,一定要這樣就會有被砸碎的危險,所以它總是隱忍著,直到忍不住的時候。

 無法想像,我們的歷史如果沒有簫的參與會是一種什麼樣子。如果把高漸離的筑、王昭君的琵琶、嵇康的古琴和瞎子阿炳的二胡也一併拿去,我們也許就可以只剩下宮廷中的《霓裳羽衣曲》、閒人雅士的《高山流水》和民間熱鬧得俗氣的嗩吶,我們也許就會更加高興吧。但是,歷史上雖然缺少一個大手筆為簫寫一篇《琵琶行》、《聽穎師彈琴》或《箜篌引》那樣的作品,簫卻一定看到過陶淵明走在回鄉的路上,看到過杜甫自京赴奉先縣。

為竇娥伴奏

 公元13世紀,古老的竹簫為一個名叫竇娥的小女子伴奏。竇娥的冤情若無那場六月裡的大雪襯托著,似乎算不上什麼大案,關漢卿卻把它拿過來,創作出了中國戲劇舞台上一大悲劇。

 我不知道這齣戲在關漢卿生前有沒有上演過,700多年後的田漢卻認為已經上演了,並使得有人當場大喊「為民除害」,跑出劇場向達官顯貴行刺——這樣的激動,現在已經不多見了——這使達官顯貴們大為惱火,威逼關漢卿修改他的劇本,關漢卿的回答是:「寧可不演,堅絕不改。」這樣的對文學藝術的堅持,這樣的勇氣和決心,現在也已經很少見了。田漢讓一個小關漢卿好多歲的年輕歌女在話劇舞台上和關漢卿走到了一起,這是一次人類理想在舞台上的實現。田漢無疑要讓人相信,在元代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有兩個名字,以女子出現的時候叫朱簾秀,以男子出現的時候叫關漢卿,這是精神的高度一致,這是情感的水乳交融,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相遇。多少人幾輩子也遇不到的事,田漢讓關漢卿在舞台上遇到了,700多年前的關漢卿九泉有知,也該為田漢的這種處理而發一聲長歎。朱簾秀用生命發出了一句話,她說:「只要你敢寫,我就敢演。」最後,為了關漢卿--不,應該說是為了他們二人共同的理想和事業,朱簾秀不惜讓統治者把生命也拿去。

由哀婉變悲壯

 田漢的這部以關漢卿的名字為名字的話劇寫了兩種抗爭,一種是對黑暗社會的抗爭,一種是對生命極限的抗爭。這兩種抗爭由劇中一曲《蝶雙飛》來概括。對前一種抗爭的概括是:「將碧血,寫忠烈,作厲鬼,除逆賊。」對後一種抗爭的概括是:「發不同青心同熱,生不同衾死同穴,相永好,不言別。」這曲由朱簾秀來演唱的《蝶雙飛》,由簫來伴奏,這使得哀婉柔軟的簫又有了一種悲壯和堅硬。

 簫的引進是一種文化現象,這種引進使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增加了份量,這比引進一件衣服和引進一種食品的生產線要有意義得多。這世界也可以沒有簫的出現,這世界也可以從來就沒有簫。但簫的聲音卻總是年年歲歲地透過巨大的天幕,用一種聲音的眼睛注視著我們。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