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06] 廣東有今天 多虧鄧小平放大圖片
任仲夷回憶改革開放艱難第一步
任仲夷,1980年至1985年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兼省軍區第一政委,參與和見證了廣東改革開放艱難的第一步。不少老同志都說:廣東有今天,多虧了任仲夷。但任仲夷自己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應該說:廣東有今天,多虧了鄧小平。
據任仲夷回憶說,他到廣東上任前,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胡耀邦、萬里、韋國清、姚依林、谷牧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先後會見了他和梁靈光,並都對廣東的工作作了指示。
「特區指廣東、福建兩個省」
印象最深的是,鄧小平對他和梁靈光說:特區不是僅僅指深圳、廈門、珠海、汕頭那幾個地方,而是指廣東、福建兩個省。單搞那一點地方不行,中央講的是兩個省,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你們要充分發揮這個有利條件,摸出規律,搞出個樣子來。再一個印象很深的是,鄧小平非常重視政策,他說一個地區工作好不好靠政策,政策對頭,工作就好做,政策不對頭,工作就做不好。
特殊政策就是「變通」
任仲夷說:我感到小平思想解放,膽子很大,決心很大,魄力很大。根據他的思想來檢查我們的工作,我們膽子還是太小了,思想還是不夠解放。如果我們當時膽子更大一點,思想更解放一點,今天廣東的形勢可能會更好。
鄧小平提出對廣東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任仲夷的理解是一切要從廣東的實際出發,根據具體情況,相機辦事。在政治上和總的政策上,一定要和中央保持一致,不能違背。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因地、因時、因情況制宜。特別在改革開放之初,國家和地方的很多政策、規定很多都還是陳規腐制,要想邁出改革開放的腳步,必須善於變通。中央給廣東、福建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就是允許這兩省在改革開放工作中,在執行某些政策規定時,有靈活「變通」的權力。特別在搞特區問題上,更是如此。不然叫什麼特區呢?特區嘛,就是應該特殊點。
任仲夷在遼寧時就提倡「變通」,在廣東更強調「變通」。什麼叫「變通」?他理解「變通」就是依據不同情況,作非原則性的變動。就是說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把事情辦通,甚至辦得更好。毛澤東所說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鄧小平說的「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也是這個意思。
小平時刻關注廣東
任仲夷說,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辦特區是他定的,連特區的名字都是他起的。從辦特區的那一天起,鄧小平就時刻關注廣東,支持廣東。改革開放後,他到過最多的地方就是廣東,鄧小平最偉大、最光輝、最有意義的思想就是在廣東發表的。這絕不是偶然的。沒有鄧小平的大力支持,沒有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指導,沒有中央的正確領導,就沒有改革開放,廣東就沒有今天。
任仲夷還謙虛地說:「我是1980年才來的,在廣東工作的時間只有4年多,貢獻是不多的。1985年我就離休了。」(資料來源:《南風窗》)
鄧公金句
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摸著石頭過河
特區姓「社」不姓「資」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
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應如此。
發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時機,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改革開放改變中國命運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 鍾雪冰
對於鄧小平的歷史功績,江澤民曾有過這樣的評價:如果沒有鄧小平,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光明前景。
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開闢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國富民之路。在這條道路上,中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愈益強盛,人民生活逐步富裕。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上升了30多倍,居民人均收入增加了20多倍(相關數據見附表)。
糾正文革錯誤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認為,鄧小平對中國歷史有兩大突出貢獻:一是總結歷史經驗,糾正文化大革命錯誤,使黨和國家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即從階級鬥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二是推動中國走上改革開放道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談及鄧小平理論的影響,李忠傑從三個主要方面深入分析。首先,鄧小平明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使人民從形而上學的舊思維中解放出來,扭轉了社會風氣。其次,鄧小平為我們認清什麼是社會主義,為怎麼搞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毛澤東時代曾認為社會主義只能是一大、二公、三純,但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有著開創性的認識,他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等等,指出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共同富裕。第三,鄧小平指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978年,一些專家學者曾討論過中國能不能搞市場經濟的問題,但受客觀環境束縛,理論探討無法深入。直到1979年,鄧小平提出,不能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並於1979年至1992年期間6次提到這個問題,才使全黨全國統一認識,並進而建立起市場經濟基本框架。
發展市場經濟
李忠傑指出,現在和未來,中國還將按照鄧小平的大思路、大政策、大辦法、大戰略來推進,但還要在實踐中充實豐富,與時俱進。如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思想就是與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也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
對現代化建設五大貢獻
一 確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糾正文革錯誤
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黨和國家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從階級鬥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
二 制定中國發展戰略
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共十三大確認了這一發展戰略。
三 首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82年9月,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確定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綱領。
四 推行改革,引進市場經濟
鄧小平認為,改革是解放、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他充分肯定和支持農村率先發起的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改革,並把改革的重點轉移到城市,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鄧小平多次指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為中共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奠定了理論基礎。
五 創建特區,全面對外開放
鄧小平作出設立經濟特區,開放十幾個沿海港口城市,進而開闢沿海對外經濟開放地帶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等一系列重大決策。特區的高速發展帶動了全國的對外開放,形成了全面開放的新格局,有力地促進了改革和現代化建設事業。
25年滄桑巨變
1978 2003 增幅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3,624 16,694 31倍
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元) 343 8,472 23倍
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元) 133 2,622 19倍
外匯儲備(億美元) 15.5 4,033 260倍
財政收入(億元) 1,132 21,691 18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