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0-19] 《2046》相形失色

放大圖片

 威尼斯影展對「新秀」《金山公主》反應熱烈,或會出於首度參與的好奇因素,但王家衛《2046》在僅趕及五月康城電影展首映後,宣布要繼續調校影片內容而不會參加威展時,威展極之失望。這是王家衛十年來,首次未現身。他的「失場」跟他的參與同樣成為業界話題。

 兩周前《紐約時報》的星期日雜誌,以數頁重大篇幅專訪來配合《2046》亞洲公映,美國傳媒不輕易報道未有美國排期的外語片,可見王家衛的份量。

 《紐約時報》記者一年半前開始跟進,去年三月更追蹤觀察《2046》在澳門取景數天,並跟王家衛、梁朝偉、杜可風和其他工作人員深入交談。

 見報文章盡數導演的缺點:無劇本、超時、超支、令演員無所適從等。同時,也對導演的所有作品如數家珍般交待參看。

港片影響 遠及美國

 文章標題是《導演中的導演》,內文列出多位「擁躉」導演向王家衛的「敬禮」,包括史派鍾斯《何必偏偏玩謝我》、金馬侖基爾《魂離情外天》、尚皮耶桑內《天使愛美麗》、馬田史高西斯《紐約黑幫》,都包含王家衛式「時空交錯」,和應用音樂及鏡頭的標誌手法。

 森雷米《蜘蛛俠2》的紐約唐人街,似王家衛的香港多於似美國。現時美國有十年以上資歷的電影記者,多是從八十年代中學生起便開始看香港電影,深深欣賞港產片畫面和動作誇張的表現手法。

 十月一日至十七日「紐約電影節」舉行香港邵氏電影回顧展,放映十二部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令美國電影迷找到香港電影的源頭。

 展品中,包括;八十年代徐克《刀馬旦》、吳宇森《英雄本色》等影片,原來追溯自七十年代張徹《刺馬》和《方世玉與洪熙官》、李翰祥《瀛台泣血》和《傾國傾城》等經典:六十年代《不了情》和《紅伶淚》等,更觸發了美國記者以「香港影片棄苦情而擁抱功夫」來作標題。

韓片直迫港片

 美國電影記者也在邵氏回顧展學到新課,六二年黃梅調經典《梁山伯與祝英台》是放映影片之一,美國記者一方面對沒有對白的古裝唱歌劇感到興趣,更覺好玩的,倒是祝英台女扮男裝竟未被梁山伯看穿,而梁山伯則由女演員反串演繹。他們坦言以為故事會迂迴曲折,最後由梁山伯自表「我也是女生」身份來完場!

 近年,輪到韓片崛起,今屆威展最佳導演銀獅獎頒給《空房間》韓國導演金吉德。金吉德是威展的寵兒,二○○○年《漂流慾室》的大膽情慾題材,已經轟動威尼斯。

 而角逐今屆金獅獎的另一韓國片林權澤《下流人生》雖然落空,但能選入廿一部競賽片之一,也可見韓國影片不斷在國際擴張。

 如今,威脅港片的,除韓片外,還有東南亞功夫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