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08] 力保比較優勢 提高應變能力

■楊孫西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趨激烈的競爭面前,香港的競爭力再也不能繼續下跌了,而遏止競爭力下滑的最好辦法應是力保香港的比較優勢,提高應變能力。

 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城市競爭力排名」調查評估結果,在全球五十三個中心城市中,香港排名僅次於新加坡,位居第二。倫敦、紐約、東京、多倫多等世界知名大都會都名落香港之後。雖然,是次統計調查的重點在宏觀經濟環境指數、公共部門指數和科技指數三項主要指標之上,但卻十分清楚地顯示,在歷經亞洲金融風暴、SARS等多重打擊之後,香港競爭力仍然保持強勁,在全球名列前茅,受到國際專業機構的肯定。這對於某些認為「香港優勢不在」的妄自菲薄者來說,不啻是一劑清醒劑。當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趨激烈的競爭面前,香港的競爭力再也不能繼續下跌了,而遏止競爭力下滑的最好辦法應是力保香港的比較優勢,提高應變能力。

不斷強化各方面的優勢

 毋庸諱言,香港對內地的比較優勢首先乃是作為一個自由港。香港奉行自由市場經濟,遵循特定的市場價值規律,具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公平的營商環境、完善的市場監管制度,這些都是香港賴於成功的優勢所在。事實上,回歸後的香港,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不但能保持以往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更有條件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各方面的優勢。

 從香港作為亞洲主要金融業務管理中心來看,其匯聚了大量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精英,可以與中國內地省市的同業交流管理技術及經驗,促進內地金融業的發展。特別是在中國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的進程中,如果能充分發揮香港金融界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兩地的交流與合作,將有助把握上述的各種商機,提升合作雙方的競爭力。

探討兩地合作新模式

 回歸祖國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現互相滲透、互相依存,可謂「唇齒相依」,這是香港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內地因素」。特別是當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在世界經濟舞台上處於同一起跑線時,企業的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就會成為企業能否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因素。而香港經濟與世界經濟體系一向密切聯繫,香港的企業管理也早已同世界接軌,可擔當內地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的重要增值平台,又可成為外資進入龐大中國市場的最佳通道。誠然,著眼於保持和發揮香港的比較優勢,是為了鞏固及提高香港長久的競爭力。由於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香港正在逐步喪失原先的比較優勢,並面臨著來自內地和全球經濟的挑戰。因此,政府應未雨綢繆,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

 應該看到,實施「一國兩制」的構想,已使內地與香港形成了不同的政法機制與經濟體系。因此,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亦應有新模式。筆者認為,除了以香港資金、信息、管理及市場等強項結合內地的低成本及科技力量實行優勢互補外,若能以香港市場的高度自由化配合內地政府強有力的「積極干預」,採取一系列共同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把握內地加入世貿組織和實施CEPA的有利契機,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將能加快香港經濟結構調整,大大提升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建立快速決策管理機制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都面臨著重大的機遇和挑戰。須知,自由市場經濟瞬息萬變。香港作為國際性商業和金融中心,是個外向型國際城市,面對經濟全球化潮流,政府更應審時度勢,正確釐定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建立起快速反應的決策管理機制,才能贏得市場,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事實上,特區政府過往對於一些需要盡快調整的經濟政策有拖延現象,以致錯失某些良機。因此,建議特區政府設立專門的策略研究機制,及時地將社會各方面的信息和意見加以集中研究,經過去偽存真,取其精華,作為調整經濟政策的依據,繼而盡快地付諸行動。同時,在執行相關政策和措施時,亦須加強檢查和監管,提高施政透明度。(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