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09] 醫管局薪酬變動應有整體考慮
衛生福利及食物局長周一嶽昨天表示,將研究醫療融資問題,擬在開源方面調高收入較高的病人收費。但醫管局行政總裁何兆煒已向員工發信透露,短期內向部分新員工發放增薪點。我們認為,醫療融資問題,不僅僅是調高收入較高的病人收費,而應與整體醫療體制改革聯繫起來考慮。醫管局薪酬變動,也應與整體薪酬架構改革一起處理,總體方向是與公務員薪酬架構脫漖,向市場水平靠攏。
醫管局明年8億元的新資源,是用來應付人口增長開支及改善醫院傳染病設施,不是用來填補財赤,更不是用來加薪的。但醫管局以新資源填補本年度預計6 億的赤字後,餘下2億不用來應付人口增長所需開支或改善醫院傳染病設施,而是用來給新員工加薪。新資源完全撥非所用,醫管局實有必要向市民交代。
本來,醫管局應通過精簡架構、堵塞浪費和減低成本等改革措施,來紓緩財赤困境,但醫管局卻以新資源填補財赤,這是以納稅人金錢掩蓋千瘡百孔的醫療體制改革的迫切性,絕不可取。醫管局由2002年初起,取消了新入職合約醫生自動增薪的規定,改以固定薪津合約形式聘用,這是醫管局改革薪酬福利制度,向市場水平靠攏的第一步。但醫管局現在卻決定「會全力維持基本薪酬待遇不會進一步削減,對新同事也應該按表現發放增薪點」,這固然可改變備受非議的「肥上瘦下」現象,但「全力維持基本薪酬待遇不會進一步削減」,卻背離公營機構基本薪酬待遇向市場靠攏的要求。
醫管局待遇優渥,積澱了大量職優薪厚的顧問醫生和高級醫生,行政架構冗員充斥,令本港私人醫療市場嚴重萎縮。這說明醫管局的首要任務是精簡架構,推行自願離職計劃,讓積澱過剩的員工流向私人醫療市場,而不是保持醫管局脫離市場水平的薪酬福利架構,令公營醫療市場與私人醫療市場失衡狀態更加嚴重。(文匯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