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09] 香港政治形態和管治問題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第三屆立法會選舉結果和最近社會氣氛趨於緩和,顯示香港下層政治狀況正在改善。然而,上層政治狀況不能不令人關注。若上層政治狀況惡化,則可能再度爆發管治危機,並使下層政治狀況逆轉。假如沒有中央支持和幫助,一年前特區管治危機早就惡化成了政治危機。解決目前香港管治問題,仍然需要中央的支持和幫助。

 2003年七一遊行和緊接著自由黨主席田北俊辭去行政會議成員,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首次暴露嚴重管治問題,儘管問題的根源可以追溯至九七前。當時,行政長官與自由黨、民建聯的執政聯盟陷入分裂,標誌著特區管治發生危機。危機是由香港社會基層引起的,數十萬市民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激發執政聯盟分裂,儘管是暫時的分裂。

 2003年7月1日前,沒有機構能夠大體正確預計七一遊行規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對當時香港形勢的了解、判斷與事實脫節,同時,折射香港社會的政治形態。

 香港的政治可以分為上層政治和下層政治。前者亦稱香港政壇,由建制以及建制外的政治精英構成。後者又稱基層政治,包括草根階層以及既未進入建制也不屬於政治精英的中產人士。由於殖民地傳統,香港的上層政治與下層政治是脫節的,九七前如此,九七後至今大體仍是這樣。2003年七一遊行,折射了香港政治的這種形態。

「組織形態」與「散在形態」

 2003年七一遊行的特點之一是「組織形態」與「散在形態」相結合。所謂「組織形態」,首先是指遊行的發起者和核心力量是高度組織化的,大體上都是香港的「民主派」政黨或政治團體的領袖和骨幹;其次是指遊行的發起者和核心力量有組織地借助傳媒和互聯網來動員和號召群眾加入遊行。所謂「散在形態」則是指:回應號召或動員而加入遊行的廣大市民在平時不處於組織化狀態亦即不是任何政黨或政治團體的成員,而是分散於社會各階層或各界別。

 七一遊行發起者和核心力量在遊行隊伍中是少數,在香港總人口中所佔比例更是極小,日常政治活動屬於上層政治。他們對於傳媒和互聯網的動員能力缺乏經驗,對於下層政治狀況了解不足,所以,未能預計加入遊行的人數會是如此之多。

七一遊行的吊詭

 正是這種遠超出香港上層政治圈普遍預期的大規模群眾遊行,才對特區的管治產生巨大震撼。吊詭的是,也正是絕大多數遊行者平時處於分散狀態,下層政治與上層政治脫節,才使特區首次管治危機能夠迅速被克服。假如「民主派」得到廣大群眾有組織的支持,亦即上層政治與下層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聯繫,那麼,一年前管治危機可能演變成政治危機。

 自2003年七一以來,尤其2004年上半年,中央及時採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來幫助香港經濟復甦,幫助香港撥正政制發展方向,幫助特區政府全面準確地理解和執行「一國兩制」,幫助香港同胞確立新身份認同以及對國家的文化認同;並且,對「民主派」採取溝通的態度。第三屆立法會選舉結果和最近社會氣氛趨於緩和,顯示香港下層政治狀況正在改善。

上層政治狀況令人關注

 然而,上層政治狀況不能不令人關注。一年來更換了3名問責官員,但是執政團隊尚未建立共同理念。行政會議重組旨在因應立法會選舉後香港政局變化以加強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合作。但是,新獲委任的泛聯盟立法會議員陳智思不僅不能承諾泛聯盟5位立法會議員一定投票支援政府議案,而且他本人公開表示政府政策若違背其良心,則他會辭去行政會議成員;民建聯在行政會議的代表曾鈺成則公開宣稱根本不存在民建聯和自由黨的執政聯盟,對此,自由黨未予否認。新一屆立法會「民主派」議員在經濟和民生議題上意見分歧,但在政治議題上表現團結。特區政府已開始承受並將繼續承受來自新一屆立法會的更大挑戰和壓力。

解決目前管治問題是焦點

 一年前,是下層政治狀況惡化使上層政治出現分裂而爆發管治危機。一年後情形倒了轉來,若上層政治狀況惡化,則可能再度爆發管治危機,並使下層政治狀況逆轉。果如此,則不僅可能演變成政治危機,而且可能使上層政治與下層政治之間建立相互抑制的「負」聯繫。香港上層政治與下層政治脫節是由殖民統治造成的,回歸後隨著香港民主政治發展必將改變。二者建立相互促進的「正」聯繫,需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各黨派、社會各階層和各界別一起努力。

 站在香港歷史這一個角度和基點,就容易理解近一年來中央對香港高度關注和多方面幫助是何等必要和重要。假如沒有中央支持和幫助,一年前特區管治危機早就惡化成了政治危機。解決目前香港管治問題,仍然需要中央的支持和幫助。(本欄逢周二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