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0] 「黃金海岸」計劃束之高閣的教訓
■劉銳紹 資深評論員
近年來香港開始多談與內地合作的問題。於是,人們開始問:在哪些方面合作?怎樣合作?老實說,工商界與內地的合作早在20多年前已經開始了,用不著別人出謀獻策。至於政府層面的全面而實質的合作,則只在最近兩年才真正落實。所以,在哪些方面合作和怎樣合作的問題,更值得港府官員們思考。
其實,只要把過去曾經提出但被輕輕放過的一些方案再拿出來,當中就有很多觸動思維的新點子了。這些方案在回歸前提過,在回歸後也提過,可以說到今天條件更成熟了。所以,不妨舊事重提,結合今天的新情況,來一次雙翼齊飛。香港不宜再掉以輕心,失諸交臂了。
香港冷淡 深圳「另起爐灶」
其中一個方案就是香港和深圳之間的「黃金海岸」計劃。香港西部已有一個黃金海岸,但東北部的海灣也可以發展成為一個自然生態的黃金海岸。與此同時,在深圳東部也有一個黃金海岸;如果把香港東北部的海灣與深圳的黃金海岸結合起來,一起發展,不難成為一個具國際吸引力的新黃金海岸。
這個計劃三年前已經提了出來。在此之前,深圳方面更花了大約一年的時間勘察、研究、論證和設計操作方案,得出初步結論,希望拋磚引玉,看看港府方面的反應。很可惜,這個計劃還未正式討論,香港方面已認為「暫不可行」。於是,這個合作計劃束之高閣,深圳方面也開始「另起爐灶」,自行發展她的黃金海岸了。
闖開思維 兩全其美
根據深圳的研究,深圳東部海岸由鹽田的明思克號航母世界向東伸展,經大小梅沙、大鵬直到南澳,共有十多個碧水青山的海灣,陸上又有風景奇特的山溝和未開發的自然環境,最適宜發展生態旅遊。此外,深圳認為當地還有一種獨特的客家文化,可以同時發展人文旅遊,最低限度可以吸引香港及周邊的客家人。從規劃的層面來看,這個方案不是錯的。
不過,當時港府認為「暫不可行」,也有她的理據。因為那時候當地的發展相對落後,旅遊配套(如酒店、交通網絡、泳灘遊樂)等設施不足,不是現成的旅遊資源。更重要的是,當時港府的思維仍停留在「對我何益」的地步,「沒有益處」和「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情幹嘛要花精神去想?因此,深圳於是自力更生,獨力發展了。
今天,情況已明顯改變。深圳東部的鹽壩高速公路已經開通,來往十分方便。大小梅沙的旅遊設施已漸具規模,還開闢了金沙灣度假區,旁邊又有雲海山莊。可以說,接待外國遊客也是夠格的了。
深圳可作香港旅遊業延伸基地
也許港府仍然會考慮一個問題:深圳的發展於我何益?遊客被吸引到深圳去,對香港旅遊業有何好處?我想,只要闖開思維,肯定可以想到兩全其美、互借東風的方法。
縱觀今天的國際旅遊市場,自然生態旅遊已成了一個新趨勢。不少人(包括高消費的遊客)願意「辛苦」一點,多接觸大自然。在日本,自然生態旅遊佔了一個相當可觀的比例,不少旅客更花錢到外國的自然景區觀光。香港東北部雖然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但活動單一,所以一般沒有向外國旅客推介,或組織外國旅客參與香港的自然生態旅遊。大好的資源白白浪費,連像馬來西亞的浮羅交怡、泰國芭堤雅之類的旅遊點也無法發展起來。
如果與深圳的黃金海岸合作,就可以同時帶動香港東北部的自然生態旅遊,並有較多現成的旅遊配套設施可以使用,可以借此來吸引海外遊客,對香港和深圳都有利。香港在吸引國際旅客方面有其優勢,而深圳則可以作為香港旅遊業的一個後續或延伸的基地,或是聯遊點,增加招徠。
還有,國際上的郵輪旅遊業務近年來也在上升。香港有條件吸引更多的郵輪旅客來港,並用其他船隻把旅客由香港接駁到深圳的黃金海岸。據了解,深圳方面曾計劃在有需要的時候把大梅沙開放為一個小型口岸,當地已有硬體配套設施,而廣東也可以開放短時間(例如四十八小時內)的免簽證入境;只要有關方面衡量利弊,作出決策,就可成事了。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條件比以前成熟得多了。
這類計劃對香港和深圳都是因利成便,並可開闢更多商機,讓民間參與,創造就業機會。至於如何分配利益,保護環境生態,加強管理等問題,都屬於細節問題,容後深入討論。總之,開拓思維是第一步,走出了第一步,合作的前路將是更廣闊的。 (本專欄逢周三刊出) (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