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13] 旱情提醒用水要居安思危

 廣東省正面臨七十年一遇的嚴重旱情,供港東江水主要源頭之一的新豐江水庫,水位已較正常下跌近五分一。水務署表示,雖然短期內旱情對本港未構成影響,但若乾旱持續,香港在兩年後便有可能需要制水。

 香港已經三、四十年無制水之虞,過慣了不愁用水甚至浪費水的日子。廣東的嚴重旱情提醒本港,在用水方面也要居安思危。本港耗用的淡水中,近八成是來自東江的供水,為防範東江供水在乾旱持續時減少甚至枯竭,水務署應注意在本港萬宜水庫及船灣淡水湖等水塘「蓄水」,進一步提高本港水塘的整體存水量,並保護水塘水質,以備乾旱持續之需。其次,要未雨綢繆,預先制定一套制水的應急方案和機制,以便一旦必須制水時,可有條不紊地實施,避免對市民生活和社會運作造成過大衝擊。

 廣東省在嚴重旱情下用水緊張,卻盡力保證直到明年上半年,東江水供港不會有問題。這在令港人感動的同時,也促使港粵雙方思考目前供水協議存在的弊端。現在,廣東乾旱缺水,但按照供水協議輸入本港的東江水卻供過於求,每年有2.2億立方米的東江水直接倒入大海或在水塘溢流,每年浪費6億元公帑。

 現時粵港雙方的供水協議是在1989年簽訂,協議訂明,1995年的供水量為6億9千萬立方米,並每年增加3千萬立方米,計劃到2008年時,每年供水量將達11億立方米。但每年用不完的水量,亦要按水價付款,及不可轉至下年度使用。本港工業北移後,用水量減少。1998年廣東同意減少每年供水量,但仍然出現供過於求現象,造成天然資源及金錢雙重浪費的局面。粵港雙方的供水協議即將於今年年底屆滿。廣東面臨的嚴重旱情,進一步說明粵港雙方的供水協議應該檢討和增加彈性。有必要在新協議中減低供水量及加入彈性供水安排。當然,這涉及整個東江供水系統的運作,需要粵港雙方充分協商和妥善解決。(文匯社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