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1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15] 西九龍:文化藝術和通識教育合璧

■洪清田 資深評論員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可以把目前定位的「文化、娛樂、藝術活動和產業」擴大到政治、經濟、人心、科學等全部知識和人文教育的領域,配合區內那麼多的設施和活動,以學生為對象,變身為「通識教育中心」。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計劃,一年多以來成為全港的焦點,政府和地產發展商、工商金融和文教藝術各界,以至升斗市民,無不對這四十公頃心臟土地寄予厚望,紛紛把各自的期望和想像投射到西九龍。西九龍已不單是一個文娛藝術區的計劃,而是全城公眾共同參與的大事。這已醞釀了幾年,一年多以前開始升溫,現在隨著三個發展商競投入圍,進入新的階段。下星期開始公眾諮詢,預計還要一年多、二年才塵埃落定。有人甚而估計要到第三屆特首有了眉目,西九龍投標才會有決定。往下二三年,環繞著西九龍,全社會將出現一連串的文化藝術、城市風情、經濟結構性轉型和產業再造的討論,政治、經濟和文化大融匯。

公眾參與決策及文化討論

 這個過程有兩個香港首創。第一是全城公眾共同參與決策,幾乎政府批地要看民意,從而理順民心民情,減少政治阻力、提高管治水平;第二是全城討論文化藝術的發展,再擴大到本港的經濟結構性轉型和產業再造,以至香港的定位、出路和再起。這兩個首創,如果達到三四成效果,也可以為特區政府摸索適合香港的決策模式和管治模式,為社會植入「文化魂」。這是兩個界外、度外效應,很可能完全出乎政府官員和工商文化界等當事人的意料之外。反過來看,西九龍的計劃,積聚了這麼多年的全港關注,幾乎是個個把西九龍當作自己的地方,「個個有份」,寄望甚殷,事實上西九龍又真的諸事體大,攸關文化藝術的發展、經濟結構性轉型和產業再造,以至香港的定位、出路和再起,如果做不出成績,達不到合理成數的期望,特區政府和官員,以至中標者,可能得不償失。

 三個入圍的發展商,都是把過去幾年來新興和復活的念頭和構想放進計劃書,例如文化創意產業、文娛旅遊、教育、環保和社區參與等等。往下二三年,三個發展商也必然把社會和世界時興的念頭和構想吸納進計劃中,反正硬件設施已齊備,往後的經費也有預備,問題是怎樣把硬件和軟件組合、調配(configuration)和加值,如何呼應當時提上議程的課題。

 現在香港提上議程的課題是通識教育。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可以把目前定位的「文化、娛樂、藝術活動和產業」擴大到政治、經濟、人心、科學等全部知識和人文教育的領域,配合區內那麼多的設施和活動,以學生為對象,變身為「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教育旨在:(1)貫通文理、史地、社經、科學各科,跳出工業社會的人為人造「知識割裂」和「功能割裂」(Compartmentalization),從中掌握各科知識的共通性和整體性、規律和意義。這是學習的方法論(Methodology);(2)從生活現實中找尋「知識的共通性和整體性、規律和意義」,把「知識的共通性和整體性、規律和意義」應用到生活現實。這是知識論(Epistemology);(3)形成「生活、知識和意義」三者的對流和提升,臻於人本的全人教育,學懂學習,終身學習。這是教育的意義和理念,也是教育的「後工業社會」/資訊社會的功能。

西九龍應成為「通識教育中心」

 表面看來,通識教育這三層要旨,不外普通常識,但普通常識是最難建立和最難改動的。人是慣性動物,社會是慣性組織。慣性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慣性的假定系統,文化就是普通常識。普通常識是經年累月的慣性假定,建立和改動都是在對抗無所不在、無人不是、無形無狀的慣性惰力。假定和假定環環相扣,假定和假定互為一體,假定和假定互為前提,發力立刻倒打回力。通識教育試行了那麼多年,現在正遇到這樣情形,師生叫苦,有人提早退休離場,有人稱之為「小高爐、大煉鋼」。

 西九龍可以成為服務各級師生的「通識教育中心」,集全港之力,「大高爐、大煉鋼」—搞通通識教育的基本概念、功能、真義和要旨,為什麼要這麼大變,設計課程課本,實驗教與學的具體方法,怎樣評核……。這些方方面面如何串連起來,互相聯繫和調配。文化、藝術、娛樂和創意,跟知識和教育相接壤,可以互補互濟,資源也有,現在所欠者是創意和識見。(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