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1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17] 西九龍模式討論不足

■胡恩威 文化評論員

 文化當然是多元的,形形色色包羅萬有,故此西九龍發展本身就是一項精神文明的基本建設,像其他香港的公共建設,如鐵路、醫院、交通網絡,本身都是一種「公共」資源,讓香港人共同享用,並以此促進社會長期穩定發展。

 香港從來都不是一個重視文化的地方,尤其這幾年香港走向一種反智的社會,香港政府西九龍文化區發展計劃,本來是一件好事,讓文化可以成為香港生活的一部分。

現有定位僅是裝飾品

 文化當然是多元的,形形色色包羅萬有,故此西九龍發展本身就是一項精神文明的基本建設,像其他香港的公共建設,如鐵路、醫院、交通網絡,本身都是一種「公共」資源,讓香港人共同享用,並以此促進社會長期穩定發展。

 目前西九龍的定位仍然有著太多的殖民地主義色彩,政府指定的場地性質都是一種西方式文化場地的翻版。目前世界各地發展新文化場地的模式五花八門,大家都在找點子,建立自己的特色,建築設計上的創新也好,營運和節目策略也好,都必須具備獨特性格和吸引力,香港政府西九龍項目的指定場地,十足十是六十年代西方文化場地規範的模式,既不符合香港本地藝團和工作者需要,也不符合國際頂級文藝發展的需要。歸根究底就是香港政府本身對文化的態度仍然把文化藝術當成一種社會裝飾品與歌舞昇平的機器,而不是提升香港公民水平的必須品。

 紐約倫敦之偉大,不只是來自財富,而是來自對文化發展的重視,文化本身就是人力資源的智庫,文化的功能在於開發我們的思考和感知能力,在博物館看展覽、看電影、看表演,帶來的種種經驗,就是一理性與感性的經驗。

應成為中華文化發展平台

 西九龍文化區發展不應只是成為地產發展項目,但本身單單由發展商主導就是給人一種地產發展項目的印象,更令人擔心的是目前沒有一套完善的體制長期負責西九龍發展工作,完全是一種外行領導內行、利潤和官僚主義主導的發展項目,西九龍對中華文化發展也應擔負著重要角色,西九龍應該成為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平台,讓全國各地的文藝精英一展所長。西九龍應該是最前衛,也應該是最保守,本身就是香港多元文化的光譜圖,而不是香港官辦文化和低俗娛樂的展示廳;西九龍面積之大本身也是一個社區,故此,在規劃之時應該當作一個社區來規劃。情形有點像倫敦唐人街附近一帶的WEST END CONVENT GARDEN,融合了「高雅」藝術的歌劇院、音樂廳、博物館,也有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畫廊、小劇院和藝術空間。

討論深度不足令人擔憂

 我最擔心的是目前討論西九龍的深度不足。政府主辦的諮詢會,都是表態式的三分鐘論壇,只有各自表述,而沒有實質的交流和辯論,沒有深入的交流和辯論,根本不可能尋求共識。

 北京國家大劇院和其他大型工程,都以專家研討會方式進行深入和實質的諮詢,香港近幾年的諮詢,都是形式主義,沒有深度,不是知識為本的。民主的精神應該是知識為本,而不是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式的形式主義。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