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20] 小班教學不宜倉卒推行

■桂 松 教育工作者

 教育界對小班教學的爭論,近日更見激烈。這個問題不迅速解決,將會成為推行學制改革的一個障礙。

 教統局已在部分小學進行小班教學的試驗,需時數年才能測出其成效。但是有些小學校長和教育社團卻急不及待,要求當局立即全面推行,理由是人口出生率下降,政府可將小學學額減少所節省的經費用於推行小班教學,毋需增加財政負擔。

 這個理由並不充分,因為小班教學牽涉的問題頗為複雜,絕不能孤立地看待。

資源不足小班代價昂貴

 第一個問題是教學資源。教統局估計,僅在小學推行小班教學,便需額外撥款三十六億元,作為增加四千六百個班級的經費開支。中學若以同一理由實行小班教學,由於現時中學每個班級人數比小學的多七個,所需的額外撥款則更多,兩者合計近百億元。若將這偌大的款項都投放於小班教學,還能撥出足夠的經費實行「三三四學制」嗎?須知推行這個新學制所涉及的非經常開支為六十七億元,此外高等院校每年額外需約十八億元,以提供新大學課程。若將這兩筆錢都花在小班教學,學制改革便要告吹。至於小學,為完成小學全日制、增設課程主任、專科專教等重要教改項目,亦需增撥資源。資源不足,也動彈不得。

 目前香港面臨嚴重財赤的威脅,消滅財赤是未來數年特區政府和全港市民共同承擔的責任。教統局和別的政策局一樣,均須在數年內削減經費百分之十一。足見來年的教育經費相當緊絀,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還要撥款近百億元實行中小學的小班教學,所付的代價太昂貴了,正如中大教育學院教育心理學系主任侯傑泰先生所說,這是在財赤的陰影下「食燕窩」。

減少課節 提高教學質素

 第二個問題是成本效益。推行小班教學,旨在減輕教師工作量,提高教學質素。為求達此目的,其實減少教師擔課節數,更能奏效。因為目前中小學教師每周擔課逾三十節,每周少擔十節八節課比少教十個八個學生更能減輕超重的工作量,因為前者使教師上課時間減少而備課時間增加,更有利於減壓和提高教學質素。這就不難理解,為甚麼中國內地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寧肯首先減少教師擔課節數,然後才逐步減少班級的學生人數。若香港反其道而行,急於實現小班教學,教師異常沉重的擔課量則會由於資源匱乏而無法減輕,反過來又會削弱小班教學的成效。

 有人認為,外國推行了小班教學之後,學業成績有提高;而上海、台灣等地都視人口下跌為減低班級人數的良機,將每班由原本多至五、六十人減至三、四十人,香港何不效法?

比較外地須重香港實際

 此見忽略了香港與外地的不同情況。中國內地一向實行少擔課節數的教學(教師每周只擔課十餘節),視五、六十人組成的班級為大班。將人數銳減為三、四十人,在內地眼中也許便是小班。香港則視三、四十人組成的班級為大班,只因教師擔課節數過多(比內地大一倍多),教學工作甚為吃力。若能逐步減少其擔課量,即使面對班級三、四十人,也會覺得負擔減輕,而效果良好。至於外國那些實行小班教學取得成效的學校,其教師的擔課量像香港這樣多嗎?擔課量直接影響小班教學的成效,離開擔課量談小班教學,看來是不切實際的。(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